第十九章 往事如歌 (第1/2页)
拜访完周老师,本次新疆之行,便只剩下最后一件事:祭拜李叔。
因为来得仓促,我并未提前打问李叔安葬在何处。离开周老师办公室,才拿出手机,找到孟师兄的电话,然后拨过去。
“阳阳好呀。”孟师兄依旧跟之前一样,笑着跟我打招呼。
“孟师兄,你知道李叔葬在哪里吗?我来石河了,想过去祭拜一下。”我单刀直入正题。
“好像叫什么松韵陵园,在市区北边,具体位置在……”孟师兄在脑海中努力搜索着,“哎,对了,王冬知道。他现在不是在石河市二院吗?你可以电话问下他。”
“师兄,你有他电话吗?”
“有,我微信发你。”
“行。”我连忙感谢孟师兄。
“咋这么突然就去石河了,早知道我跟你一起了。”孟师兄略感遗憾的说道,“准备待几天呀?”
“打算周日上午回。”我笑着说。
“那可惜了,我怕是赶不过去了。等下次去北京,咱们再聚聚!”
“没问题!”
挂断电话,我就近找个坐凳,等着孟师兄给我发微信。
不一会,电话号码便发来了,我打过去,铃声响了两秒钟,对方便接听了。
“您好!”王冬的声音充满职业的标志性,礼貌而有分寸。
“王师兄你好,我是苏阳啊!”我笑道。
“噢,阳阳啊!好久不见,怎么想起来给我打电话了?”王冬有点惊讶。
“我来石河了!”
“怎么忽然来石河了?”王冬有点小兴奋。
“回访母校呗,顺便看望一下同学和老师。”
“那挺好。等我下班一起聚聚啊,我这还有个手术,等我忙完去找你——对了,你住哪儿?”
我告诉了王冬酒店的名称和位置,嘱咐他手术要紧,晚点再聊,就挂断了电话。
原想开口问他李叔墓园所在位置,考虑他有点忙,并且我今天不着急过去,就想着不妨见面后再聊。
不知道王师兄什么时候下班,干等着又没意思,我便溜达到绿心公园,看男女老幼在公园悠然享受时光。王政将军的雕像一如往日般肃穆地伫立着,古铜色的雕塑在岁月的洗礼下更显沧桑。公园广场几乎还是10年前的样子,所不同的是,每个景观都有一些明显的变化,或逐渐凋零、或斑驳不堪,或油亮如镜。
绿心公园有不少我跟李叔的回忆:夏天,一起来看花海;冬天,来观雪;还有元宵节那次,一起看漫天的绚烂烟花……
只可惜,李叔已然长眠。我也只能通过回忆的点点滴滴,和李叔遥然相望了。
找一张靠椅坐下休憩,闭上眼睛倾听,儿童嬉闹声、老人的嘱咐声、女人间的高谈阔论声等响成一片,而在这一片嘈杂中,我隐约听见了李叔在叫我的名字。睁开眼,四下望,却不见李叔的身影。
上学时,时时记着李叔的好,尤其对每月50元的生活费充满期待。可随着毕业日期临近,我忽然下意识的发觉,李叔对我的好,竟成了一笔沉重的情感债。尤其在北京工作稳定后,我更把李叔当成了一种无形的负担。
因为李叔只身一人,且有眼疾,我曾无数次设想:李叔生病或过世了怎么办?随着岁月渐长,这种担忧越发笼罩着我。李叔曾经对我那么照顾,如今我能挣钱了,也能够承担养育父母的重担了。假如李叔有难,于情于理我该帮一帮。可想到自己的父母、如今的工作以及家庭现状,我每每惶恐不安。
我时常在心里做着良心与背叛的思想斗争。良心说,虽然李叔算不上亲人,可大学时对我那么照顾,又当朋友又当亲人,又给钱又请吃饭又给介绍师兄弟认识,难道不值得自己用实际行动,去涌泉相报一番吗?但背叛却说,李叔年纪越来越大,早晚是个负担,会拖累自己,给本来就不轻松的生活雪上加霜。
我曾经十分矛盾,毕业3年后,想要跟李叔彻底断了联系,从此再无瓜葛;但良心又告诉我:绝对不能这么做!
离开新疆已经10年了,即便我从未回去过一次,李叔却仍旧记挂着我:QQ时兴时,便用QQ联络感情,嘘寒问暖;微信流行时,又用微信表达关切。过年过节,也主动问候,又是发消息,又是打电话,每次话不多讲,怕我嫌啰嗦。末了总不忘嘱咐我注意身体,照顾好家人和孩子,并说自己一切都好,不用挂念。
有时候,我也嫌李叔烦,每次看到李叔发的问候语,也常常视而不见,或很晚才回复。如今想来,真是羞愧难当。我的自私在李叔的良善面前,真是云泥之别。
直到李叔过世,我才发现李叔的博爱,也更后悔没有多关心和回报一下李叔:哪怕多一些嘘寒问暖,哪怕有机会去石河看望一下也好……
对我而言,我和李叔不是父子,却已经胜似父子了。
6点钟的时候,王冬给我打来电话,听说我回了酒店,便驱车来接我去吃晚饭。我没多问,便跟着上了车。
“你抽烟了呀?”刚上车,见前挡风玻璃处有半满的烟盒,我不仅有点好奇。记得上学时,王冬很讨厌抽烟,不是因为李叔劝说,而是和我一样,对烟味很抗拒。但和李叔在一起时,却不排斥烟味。李叔烟不离手,为此我们已经从心里达成了某种默契。
“以前抽,今年初开始戒了,你嫂子怀孕了,我得控制一下。”王冬轻描淡写地笑着说道。
正说着,来了电话。王冬对着电话那头,说了一通,让对方去买各种菜,告知了大概几点到家,便挂断了电话。
“是嫂子吗?”我笑着问道。
“嗯。外面的饭菜不干净,咱们去我家吃吧,我让你嫂子准备几个拿手菜。你嫂子做菜还是不错的……”王冬说着,不由自主地露出幸福的表情。
几年前,每每跟李叔聊天,即便我不关心,他也总会主动讲各个师兄师弟的近况,同时提醒我,要和他们保持联络,说不定哪天能互相照应一下。但我总是口头答应着,实际且并不行动,所谓的常联系,也仅仅停留在存有对方的电话号码或微信号的程度,真正保持联系的,也仅有孟师兄一人而已。
研究生毕业后,王冬进入市二院实习,并于1年后顺利成为一名口腔科医生。然后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这一熬便是10年。上个月,王冬升任口腔科主治医生,终于熬出了头。可惜的是,李叔没办法见证这一时刻了。
毕业后,师兄师弟们走的走,散的散,留在石河的只有王冬一人。王冬自然也成了跟李叔走得最近的那个人。工作稳定以后,除去供给弟妹上学的开销,也逐渐有了一些积蓄,王冬便希望回报一下李叔。当问李叔需要什么时,李叔总说啥也不缺,一切都好。并用跟之前一样的语气,嘱咐王冬“把钱当钱,省着点花,不要挥霍”,以便留着将来娶妻生子或不时之需。
虽然被李叔拒绝了好意,但王冬还是利用自己作为医生和朋友的身份,给李叔力所能及的帮助。每次看望李叔,都大包小包地带一堆营养品。每次李叔都舍不得吃或舍不得喝,便找机会送给朋友或朋友家的孩子。
年纪大了,难免会对一些自媒体发的有关食品安全或养生的帖子缺乏分辨力。李叔每次看完,都信以为真,并转到朋友圈。有几次被王冬辟谣是假新闻,李叔便长了记性。再转发时,会先征询一下王冬的意见。若是真的,李叔便会宽心;若是假新闻,就停止转发,或在转发时,郑重补充一句:“经王医生辨别,此为假新闻,莫信”。这里的王医生,即指王冬。
前几年,微信公众号正流行的时候,这类极具诱惑性、蹭流量的文章到处都是。李叔为我们好,就经常给每个人转发。后来听王冬说,大部分都是谣言,转发的频率才大幅降低。
研究生毕业后,王冬已经27岁了,早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王冬想等工作稳定再考虑结婚的事情,但父母显然等不及了。
对很多老一辈,尤其是家在农村的老家人来说,27岁已经是“晚婚族”了。别人家的孩子都上幼儿园或小学了,自己连儿媳妇还没见着,做父母的怎么能不着急呢。拗不过母亲的唠叨和苦口婆心,王冬终于决定利用春节回老家的机会,参加几次相亲。
经邻村媒人介绍,王冬跟一个同样研究生学历,家住县城的女孩认识了。女孩不是王冬喜欢的类型,但是也并不十分讨厌;女孩因为比王冬大3岁,因此对王冬也不挑剔。
王冬家境一般,但女方家还算富裕。女方家对王冬个人还算满意,假如结婚,也并没有太多要求,既不要求买房,也不要求买车,彩礼钱也只象征性地收3万。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打着灯笼都找不着,于是母亲和媒人想极力促成这桩姻缘。
天遂人愿,两人谈了半年,便订了婚,十一长假,王冬便和女孩在老家举办了婚礼。
王冬邀请李叔去河南商丘老家参加婚礼,但李叔说什么都不愿意去。王冬只好带着媳妇来新疆,专门邀请李叔办一场小型宴席。王冬父亲过世的早,对他来说,李叔就如同他在世上的第二个父亲。儿子结婚,父亲不在场,于情于理不合适。
王冬决定以度蜜月的方式,带着女孩去石河看望李叔。女孩没去过新疆,第一次过去觉得很新鲜,对各种美景和美食赞叹不已。但考虑新疆太过偏远,双方老人年纪越来越大,女孩希望继续留在河南工作,同时也劝王冬放弃在石河的工作机会,她愿意让父母找找关系,争取进入本市某医院上班。
王冬思索了几天,便同意了。
在图书仓库当了三年保安后,李叔越发觉得工作没意思,尽管清闲,但仍旧有束缚感,不自由。于是果断辞掉工作,重新在石大南区附近租了一个小房子,距离之前租住的那片拆迁临时安置区不远。
我大三时,李叔曾再次做出承诺,不再结识大一新生。可等我们先后毕业,李叔闲不住,又开始“破戒”了。我和师兄们在电话里听说了,都只好叹气。李叔还是太心善,一个人也难免寂寞。而我们轻飘飘一句话,说出口容易,但要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一下,恐怕我们也做不到“言行如一”。
到石河的第二天,王冬带着媳妇去了李叔租住的小房子。结果一进房间,王冬媳妇就一脸鄙夷。表面上对李叔客客气气,但不经意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还是暴露了她的嫌弃。
因为房间阴凉,李叔也不常通风,进入房间,一股阴冷潮湿混杂着上年纪的人身体惯有的汗液味四处弥漫,王冬媳妇下意识地在鼻子上扇一扇风。意识到这么做不太礼貌,才十分为难地放下了手臂。进屋坐凳子,王冬媳妇要拿纸巾擦一擦才肯做;喝水只喝自己带的矿泉水,还没聊两句,就弯下腰去擦拭自己略带灰尘的漂亮鞋子……此情此景,李叔一脸尴尬,王冬却无地自容。
结婚的前前后后,王冬有一肚子话想跟李叔说,聊到尽兴处,竟然忘记了时间。王冬媳妇等得不耐烦,便时不时地给王冬使眼色,催促赶紧回去。王冬觉得扫兴,但也只好迁就媳妇。
临走,李叔把600元红包交给王冬,王冬推脱不肯要,王冬媳妇却一点不含糊,高高兴兴地收下,这让王冬愈发难堪。
回去的路上,王冬想了很多,考虑到将来的发展,以及李叔的生活,便打定了继续留在石河工作的主意,并且还作出了“以后再不带媳妇来见李叔”的决定。
在河南老家时,王冬答应媳妇最多一年就回河南,但1年过去了,春节回家时,王冬却只字不提。
王冬媳妇促催了几次,甚至为此还跟王冬吵架和冷战了几回,但都无济于事,王冬铁了心坚持己见,任双方父母劝说,加上各种利弊权衡,也不为所动。因为谈恋爱时间短,且是碍于父母的催促,两人其实并没有太多感情,不过是搭伙过日子;结婚1年多,也以两地分居的情况居多。
王冬工作忙,两人平时交流的机会本就不多,加上路途遥远,每年见不了几次面。本来夫妻就没有太多感情,日子渐长,女方总觉得被冷落,也对这样的婚姻生活感到了失望。于是,结婚不到两年,便跟王冬提出了离婚。
因为没孩子,结婚的开销多是对方父母掏的,连买房的首付都是对方父母拿的大头,所以王冬很痛快便答应了“净身出户”。倒是委屈了年近花甲的母亲——不知道要遭多少人的嘲笑和白眼。在河南老家,最忌讳孩子离婚,即便如今婚姻自由,离婚也很普遍,但老人总是转不过这个弯,每每说起王冬便叹气连连,面对女方父母的时候,更是抬不起头来。
母亲的难堪似乎并未给王冬带来多少压力,因为远在新疆,家里的人情世故很难影响到他。自从离婚后,王冬反而获得新生一般,活得比之前还要快乐:想玩就玩,想加班就加班,想去哪儿去哪儿,想在李叔家里待多久就待多久,再也不用考虑媳妇的感受。
与其说王冬不再考虑结婚的事情,倒不如说他变得豁达和顺其自然了。
王冬的离婚,让李叔有点难过,他总觉得有自己的责任,便时常自责。王冬却开始劝说李叔,让他不要庸人自扰。
离婚1年后,因为工作认真负责,悟性高,学习能力强,且为人热情,王冬很快便成为一个出色的助理医师。经过几次学习进修及看诊经历,王冬的能力很快便凸显出来,不禁引起了科室领导的注意和特别关照。眼看32岁的人了,虽然离过一次婚,但大家都觉得这小伙子不错,有意给他介绍对象。
在这方面,李叔帮不上什么忙,便只好等王冬每次来找他的时候,闲聊中催促他赶紧找媳妇:“老大不小了,别跟我一样,孤寡老人一个。”
王冬不以为意,每次都笑着回怼:“你给介绍呀?”
李叔只好无奈地连连叹气。
好在医院方面,替李叔达成了心愿。
经人介绍,王冬和妇科办公室主任的外甥女开始了交往。女孩是某所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比王冬小3岁,离过一次婚,没孩子。王冬并不介意,毕竟自己也是离过婚的人。女孩相貌普通,但是脾气很好,且善解人意。交往1年后,两人便领了证。
婚礼办得很简单,这一次李叔作为男方家属中的一员,参加了在石河某酒店举办的婚礼。李叔挑出自己最好看的一件衣服,打扮得精神抖擞,一整天都笑得合不拢嘴。
王冬本不想在河南老家办婚礼,但在亲戚的劝说下,只好任由他们热热闹闹闹地操办了。
对于这个离过婚的儿媳妇,王冬母亲没什么可挑剔的,只要儿子愿意就行。只是两人都远在新疆,儿子又不肯回河南工作,以后见面的机会怕是一年比一年少。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如今,倒像是自己的儿子成了“倒插门”,高兴之余,母亲不免连连叹气,好像儿子成了别人家的儿子,从此跟自己无关了一样。
结婚2年了,两人始终没有孩子。王冬带着媳妇检查了几次,补药也吃了不少,但都没有效果。如今两人也想开了,不再执着于孩子,而是笑看生活,豁然随心。
因为这样的豁达心态,今年初,王冬媳妇竟然怀孕了,如今已经3个月了,宝宝发育的很正常,王冬也兴高采烈。
不同于王冬前妻对待李叔的嫌弃态度,王冬现在的媳妇很是了解王冬和李叔之间的微妙感情,并且也很会为人处世,对李叔总是客客气气的。每次陪王冬过去看望李叔,不过分参与他们的谈话,也不过分生疏,分寸把握的很好。但李叔来找王冬时,就显得很拘束,不敢上楼,生怕给家里添麻烦。每次都得王冬拉着,才肯上楼。
眼看王冬结婚了,李叔也了了一桩心愿。那几年,为了不打扰王冬小夫妻俩的生活,李叔主动减少了找王冬的次数,逢年过节也只发短信问候一声,电话也很少打了。反倒是王冬,怪罪李叔疏远自己,主动打电话给李叔,邀请他去家里做客,或主动去李叔家里拜访。
车子快开到小区门口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小超市,便示意王师兄停车,要下去买礼物。王冬一听说要拿到他家里,便说什么也不让。我拗不过,只好空着手去他家做客。大约5分钟后,车子便稳稳停进一片干净整洁的小区地上停车场。王冬锁好车,便引我一同往家里走。
这是一座有着20多年历史,拥有12座楼栋的成熟小区。楼层不高,只有5层,但小区绿化做得不错,环境整洁,保安也很负责。小区距离王冬媳妇的学校,步行只要5分钟,距离市二院大约15分钟车程。
王冬住在3号楼302。一进门,看到白净锃亮的地板、暖白色的墙壁,客厅的玻璃茶几上,一小盆土培的米兰花开得正艳,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整个房间,这满是生活气息的房间,不禁使我由衷的羡慕。
“回来了。”王冬媳妇听见说话声,从厨房里出来,看着王冬和我笑。她穿着宽松的居家服,不知道是因为略胖,还是因为错觉的缘故,总感觉肚子凸起的有点明显。
“这是你嫂子,陈丽。”王冬介绍说,“丽丽,这是我大学师弟,苏阳。”
彼此打过招呼后,陈丽让我坐在沙发上歇息。王冬换好衣服,也来到客厅。陈丽泡上一壶菊花茶,便让我和王冬叙旧,自己则继续回厨房做饭。
简单聊了一下彼此的近况后,便开始说起李叔,并回忆起上学时的点点滴滴:第一次在李叔家见面的情景、那次温泉之行以及其他一些琐碎。
说起李叔,王冬不免一阵感慨,禁不住回忆起当初和李叔的相识和相知。
王冬跟李叔结识的过程,跟我差不多,都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渐渐有了接触。王冬说,之所以一直跟李叔保持联系,除了因为觉得李叔人不坏,可以结交之外,还跟每月50元的生活费有莫大关系。
听到这里,我不禁笑着附和道:“我也一样,要不是因为每月的50元钱,说不定咱们也没机会认识了。”
“是啊!哈哈。”王冬大笑着,表示赞同。
在沙发上和王冬聊天的过程中,陈丽不断把炒好的菜端到客厅靠墙的餐桌上。大约一小时后,餐桌便被冒着热气和菜香的各色菜品,以及碗碟、勺子等占满了。
“好了,你俩别聊了,过来吃饭吧!”陈丽解下围裙,笑着招呼我们入座。
“好,听你嫂子的!咱们移步过去,边吃边聊!”王冬起身,引我至餐桌前就坐。
“炒了几个家常菜,不知道你爱不爱吃。”陈丽笑着对我说。
“没事,我不挑食!还挺香的,看得肚子都饿了。”虽说是蒜薹炒肉、红烧土豆、鸡蛋炒腐竹之类的家常菜,但陈丽做得很有卖相,色彩鲜艳,让人很有食欲。
“那就好,希望吃起来也对你胃口。”陈丽笑道。
“咦?酒呢?”见桌上没有自己期望的白酒,王冬不免有些惊讶。
“你自己不是说要戒酒吗?”陈丽瞪大了眼睛,故作生气道。
“哎呀,我平时也不怎么喝好吧。再说今天苏阳好不容易来一趟,多少得喝点!”王冬劝媳妇说,“去,赶紧去厨房那个立柜里,把那瓶新安酒拿来!”
“喝多少,你说吧?”陈丽动之前,先问量。
“半斤。”
“行——。”陈丽故意拖长尾音,看似不乐意,实则很善解人意。
“你们慢慢吃,我先回卧室躺会儿,有事儿叫我。”将白酒和两个玻璃杯放到餐桌上,陈丽抱歉一声,便要回卧室。
“嫂子不一起吃吗?”
“我不饿,你俩吃吧。”陈丽笑笑,转身又对王冬说,“你也悠着点,别喝断片了。”
“行了,知道啦!”王冬看似有些不耐烦,心里却倍感幸福。他起身轻轻推着陈丽进了卧室。两人在房间里简单交谈两句,稍倾,王冬轻轻关上门,满脸堆笑地坐回到餐桌前。
看着桌子上的新安酒,我的记忆瞬间便穿越回大一时,第一次去李叔家拜访的情景。当时李叔便爱喝这一本地的口粮酒。受李叔影响,王冬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味道,平时聚餐时,也经常和李叔喝这种酒。
原本王冬对这种酒无感,觉得口味远不如老家的张工酒,但后来渐渐习惯了——说不上多么喜欢,但也并不讨厌。而如今对王冬来说,喝这酒的意义,更多在于怀念李叔,以及想念跟李叔在一起的日子。
王冬端起酒瓶,打算给我斟酒。我慌忙劝阻说,酒量不行,少倒点。
“哎呀,没事,这酒度数低。”王冬边说边倒满半杯,随后又给自己倒满半杯。
相较于白酒,我宁愿喝啤酒。即便醉酒后,啤酒的难受程度要远高于白酒,但起码入口和下咽的时候,啤酒要远远好于白酒的苦辣。这次新疆之行,我已经喝过两次大酒了,这次本来不想再难受一次。不过王冬好意,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只能尽量找借口推辞,哪怕少喝点也行。
“先吃菜,尝尝你嫂子的手艺!”举杯之前,王冬不忘媳妇。
“嗯,味道不错,嫂子做菜的手艺可以呀!”尝了一口腐竹,我禁不住赞叹说。
“喜欢就多吃点!”王冬看着我,露出欣慰又得意的笑。
王冬透露说,他之所以认定了陈丽,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陈丽厨艺不错。他因为工作忙,常常没时间做饭,每天浑身疲惫地回到家,品尝到陈丽下厨的可口饭菜,体会到陈丽对他的关心和细致照顾,他的疲惫就消解了大半。原本已经对婚姻不抱希望,对爱情失去热望的他,忽然又相信爱情了。
“师兄,你知道松韵陵园吧?我打算明天上午过去祭拜一下李叔。”几次碰杯过后,趁王冬还清醒着,我赶忙问正事。
“知道,明天正好我休息,开车带你去吧。”王冬说着,见杯中酒几乎见底了,便拿起酒瓶,又给我倒满半杯,我劝阻不及,便只好在心里叹口气。
“不麻烦吧?”
“不麻烦,我也有好久没去陵园了,这次清明节本来要去的,结果有事耽误了。这次你来,正好顺便去看看李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