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开历史倒车,私田制转入国家所有制 (第2/2页)
如今太仓银还有不到二百万两,朱由检的小金库不足百万两,按照现在北京粮价高企,斗米三百钱来算,则两边凑凑,还能有一千多万两价值的粮食。
当然,军饷发粮,军队会造反的,这其中的弯弯绕绕很多,比如粮食换成货币会有遭受二次盘剥,不换成银钱则没办法缴税和购买生活物资,其原理与百姓因一条鞭法遭受剥削是一样的,还有就是克扣、参假、难以保存等各种问题。
比如现在的粮食价格上涨是因为战乱,战后大概会慢慢回落,如果按照三两一石的价格发粮食,粮食刚到手就变成了八钱一石,这样士兵就会感觉自己被坑骗了,会愤怒、会闹事,或者是摆烂。
不过没钱就是没钱,朱由检也没办法凭空生出钱来,哪怕是知道发粮食会出问题,也不得不掺杂部分粮食下发,不然就填不上这个窟窿。
大明朝廷运行的效率低到可怜,在北京城自己这个小圈子里还看不太出来,只要逼急了,还是可以推动事务的进行,放大到整个大明就不一样了,山高皇帝远,县令百里侯,朝廷的命令想要贯彻下去是真的困难。
不过大明现在倒是还有一个高效群体可以用,那就是连年战争催生出来的这批军功新贵,很显然,军国制是古代帝国最高效率的一种国家制度,只是这种玩法很危险,玩好了就是远迈汉唐、威逼四夷。玩不好嘛,就是“朕,朕,狗脚朕”,天下大乱、率兽食人的人间惨剧了。
由于官僚系统本身的低效,以及京畿地区的官吏被建奴杀了不少,虽然已经结束战争快半个月了,但是朝廷对于各地的损失情况,甚至对于斩首和战损的情况,也只得到了一个估计的数字。
依据估算,关内关外有效首功大致为三万级,按照一颗头六十两来算,就需要一百八十万两赏钱。
抚恤方面,精锐力量上,明军损失是要比建奴少的,所以才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大捷,但要是把各地下沉到县一级的卫所兵、地方官员招募来守城的乡勇、健卒也算上,这个数字高达五万。
大明抚恤就没有那么大方了,一条人命只值十两银子,就这还是朱由检争取过的结果,大明的抚恤向来没有定额,甚至能拖就拖、能不发就不发。
当然,除了十两银子,还有价值十几两银子一年的配套免税政策,可惜比较地狱的一点是,这五十万两的抚恤大概率还发不下去,因为很多阵亡士兵的父母妻儿都没了,至于旁系,朝廷还没有这大方要把抚恤交给这些人。
这又是一个致命点,负责发放抚恤的官吏可以谎称烈士家属还活着骗朝廷的钱,也可以直接拿走,少发或者不发烈士遗孀的银子,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算朝廷放话伸手者死,也还是会有人悍不畏死的。
仅仅抚恤和人头悬赏就要了二百多万两银子,这些钱就算掏空了国库也拿不出来,况且除了普通的人头,还有值钱的人头呢,除了斩首功,还有夺旗功、破阵功、野战胜功、守城功、保境功、协同功、全军胜功等各种军功类型,加起来支出不比斩首功少。
搞钱很难,或许抄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大战过后,国家更需要的是安定,外部的混乱迫使内部矛盾缓和,内部的矛盾的爆发又会给外敌以可乘之机,引发外部压力的加剧。
官僚士绅对于中央核心权力并不是强硬夺取,而是数以百年计的一步步蚕食,是抓住每一个机会,比如皇帝易代、天灾人祸、外敌入侵等中央皇权的虚弱时机实施自己的计谋,而朱由检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他也不想用暴烈的手段与帝国庞大的权贵阶级争权夺利,因为他很怂,他决定温水煮青蛙,一点点蚕食,一点点试探官员、勋贵、士绅的底线,这群人既然可以匍匐在建奴的脚下献媚,那底线想必也不会比底裤的裤腿高多少。
朱由检与毕自严一拍即合,决定借口京畿遭受建奴入侵,一片狼藉,许多地方百姓十不存一,无主之地遍及四野,大片土地荒废为由,重新厘定北直隶八府一百一十六县的田亩情况,凡是拿不出地契,地契属人非本人的田地,一律收归朝廷。
这件事由六府巡按卢象升负责,如果地方上的官吏、士绅有意见、不愿意配合,或者阳奉阴违、刻意阻挠的,就由他手上的这数千勤王军去说服并批评教育。
朱由检故意放出消息说要把这些田收归皇庄,遭到了包括孙传庭、朱燮元、毕自严甚至是卢象升在内的大部分官员的强烈反对,谏书足够宫里做一顿早餐。
第二天,朱由检又在朝堂上提出用这些田赏赐给将士,恢复军功授田,这下有人反对,有人赞同,吵作一团。
军方大佬朱燮元和财政部长毕自严都不赞成这个做法,朱燮元是觉得耕战体系已经落后了,不过就是另一种卫所制,培养出来的士兵战斗力太差了,精兵就该专门打仗,本应该种地,要种让卫所去种好了,可是卫所又拿不到军功,所以这里就卡死了。
而毕自严的理由是,北直隶是朝廷重要的税收地区,如果军功授田要不要免税,不免税、减税的军功田没什么吸引力,如果免税,北京城甚至会没饭吃。就算不考虑这些问题,军队随时要打仗,一打仗田地就荒废了,粮食安全不能保证。
在两个提议都被否决之后,朱由检终于拿出了他真正想要实行的方案,土地归大明所有,不属于皇帝,也不属于某一个群体,这些田租赁给失地农民耕种,不许任何形式的挪用、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