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便引诗情到碧霄 (第1/2页)
王世充再也按捺不住,跨前一步,不顾礼仪,声音因愤怒而微微变调:“陛下!招降李密此等大事,臣为何全然不知?臣在城头为陛下效死守城,却元令诸公,居然私通叛贼李密,臣、臣……!”他胸膛剧烈起伏,后面的话都被噎住了。
殿中值班御史,板着脸,咳嗽了声,说道:“切慎,不得君前失礼!”
王世充被这声断喝惊醒,退还半步,整理了下甲胄,先是行了个军礼,自请失礼之罪,得到杨侗抬手免罪的示意之后,他接着说道:“陛下!臣心神激荡,故而失礼,罪该万死,万谢陛下不罪之恩。可是陛下,臣、臣想不通!元令诸公,私与叛贼李密勾结,已是大失朝廷体统,论罪当诛,暂且不论。单就李密乞降此举。陛下,臣斗胆,有肺腑忠言不得不进!”
杨侗说道:“爱卿有何进言?请说吧。”
“陛下,李密狡诈反复,怎可轻信?此臣言其一。臣昼夜临前线,深知近日战况,李密攻城本极凶悍,这几天更日夜兼攻不息,却昨午后突然提前撤兵,入夜亦吴无动静,没再攻城。事出反常,臣已疑其军中生变。今乃而闻他献表求降,臣已可断知,李密必是军中生了变故,方有此乞降之举!则若如此,即便朝廷不允其降,其亦无力再围洛阳,唯有撤兵自保!朝廷又何必值此际,允其非分之请,伤将士之心,堕我三军之气,更徒损陛下天威?此臣言其二。”
王世充平时说话,常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几句话,情急之下,分析得倒条理清晰,很明显,他这是在竭力挽回局面,试图说服杨侗不要听元文都的,接受李密之降。
顿了下,他又说道:“陛下,且犹别说,李密还胆敢向陛下提要求,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再退一步说,就算他的要求,陛下宽仁,愿意考虑,他遣贼入朝,或可允之,然请朝廷出兵陕虢,如何可行?洛阳鏖战经年,将士伤亡惨重,早疲惫不堪!守城时,因惧城破身死,尚能拼死力战。城围若解,再驱之远征陕虢,军心必溃,恐生大乱!此乃取祸之道,万万不可!”
杨侗有点被他急切,逼问似地神情、言语吓住了,——元文都等本就是洛阳的留守官员,杨侗和他们很熟,王世充是去年才来的洛阳,而且大部分时间在城外与李密作战,他与王世充之前其实没见过几面,对王世充是比较陌生的,又王世充当下甲胄在身,是才从前线来到,杀气尚存,毕竟杨侗是个少年,不免就会有所触动。却杨侗尽量保持镇定,然而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王世充,就转望丹墀下的群臣:“王公所言,诸卿以为何如?”
段达、郭文懿、赵长文等人面面相顾。
招降李密此事,事实上杨侗是知道的。他是皇帝,元文都瞒谁,也不敢瞒他。但段达等人,却与王世充相同,除皇甫无逸外,早前也俱不知。段达亦是来觐见杨侗前,才刚从元文都、卢楚处得知。他们的目光在王世充与元文都之间逡巡,无人开口,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
皇甫无逸沉稳出列,进奏说道:“陛下,王公所忧军心,不无道理。然出兵陕虢,不需全军开拔。遣一部精锐,做出西进姿态,向李密示以朝廷诚意,应便足够。至於李密……。”
他顿了顿,余光扫过王世充,说道,“王公言其后方不稳,或为实情。可是,李密拥众数十万,纵使主力暂退,焉知其不会留下偏师,继续困我?城内粮秣已罄,易子而食,析骸而爨!若再迁延日久,毋须李密来攻,自将溃矣!臣因以为,当此存亡绝续之秋,李密既肯乞降,无论真伪,皆宜把握此机,先解燃眉倒悬!受其归顺,允其所请,然后从长计议,方为上策。”
皇甫无逸的话,直指洛阳当下最残酷的现实,粮尽,人相食,真的守不住了!
王世充额角青筋突突直跳,他听出来了,皇甫无逸这鸟厮,肯定是也已早知元文都谋划。
尽管皇甫无逸所言之“粮尽,人相食”是实情,王世充也明白洛阳确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他不甘心!他拼死守城一年多,在将士中建立的威望,在朝中获取到的权力,难道就要因为元文都这伙人的一纸密谋而付诸东流?他张口欲再争辩。
“皇甫卿所言甚是。”御座上的杨侗却已开口,少年天子适才被王世充惊出的惶色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坚定,“洛阳困守年余,生灵涂炭,朕殊不忍。李密既愿归顺,无论其心如何,皆可暂解倒悬之急。准其所请!着即择使者,出城抚慰李密,宣示朝廷恩典,并允其遣使入朝,及、及筹备出兵陕虢事宜!”元文都此谋,他既早知,於今事成,他当然不会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