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金殿辩诘定乾坤,帝心难测藏暗澜 (第2/2页)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三百万两白银,即便对富庶的江南而言,也是一笔巨款,朔北竟愿主动借出,且以钱庄作为抵押,这无疑是向朝廷递出了最大的诚意。少帝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接过内侍递来的账册,快速翻阅几页,见上面收支明细清晰,甚至标注了每一笔粮食、药材的来源与用途,连牧民每户分得的种子数量都记录在册,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
“镇北王,黄郡主,”少帝放下账册,语气缓和了许多,“朕知你们夫妻在朔北不易,也知朔北军民对你们的拥戴并非虚言。周卿与靖王的担忧,亦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并非恶意揣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百官,朗声道:“即日起,加封萧劲衍为‘朔北王’,世袭罔替;黄玉卿晋封‘朔北郡主’,赐金书铁券,可免朔北军民三年赋税。但朔北军队需按朝廷规制裁减老弱,保留精锐五万;朔北钱庄需接受朝廷派驻监理,定期上报账目;军需产业需由兵部派员监管——你们可愿接旨?”
萧劲衍与黄玉卿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松一口气的神色。裁减老弱本就在他们计划之中,派驻监理与监管军需,虽有掣肘之意,却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二人同时跪地接旨:“臣(臣妇)遵旨,谢陛下恩典!”
退朝时,寒风已停,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玉阶上,将积雪照得晶莹。靖王走在后面,看着萧劲衍夫妇并肩离去的背影,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他没想到,黄玉卿竟能凭借几册账册与一笔借贷,便化解了这场危机,还换来了世袭罔替的爵位。更让他不安的是,方才少帝看黄玉卿的眼神,虽有忌惮,却也多了几分倚重,这绝非他想看到的结果。
“王爷,”靖王的幕僚悄声上前,“今日之事虽未成功,但至少摸清了陛下的心思——他对萧劲衍仍有猜忌,只是碍于朔北的实力与财富,不敢贸然动之。属下听闻,太医院近日收到黄玉卿送去的‘灵泉水’样本,正准备查验其成分,或许我们可从这里入手……”
靖王眼中闪过一丝阴鸷,点了点头:“此事你去办,务必查清楚那泉水的底细。另外,派人去朔北,盯着那批朝廷派驻的监理,若能策反一两个,日后定有大用。”
而另一边,萧劲衍与黄玉卿坐上马车,车内暖炉烧得正旺。萧劲衍握住黄玉卿的手,见她指尖仍有些发凉,温声道:“今日辛苦你了。若不是你早有准备,恐怕今日难以脱身。”
黄玉卿笑了笑,从袖中取出一枚小小的玉瓶,里面装着几滴清澈的泉水:“这是空间灵泉的水,我特意留了样本给太医院。其实灵泉水的真正功效,我只说了三成——它不仅能疗伤,长期饮用还能增强体质,只是此事太过惊世骇俗,不便公开。今日靖王在殿上的反应,你也看到了,他绝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回朔北后,需尽快加强钱庄与军需产业的戒备,尤其是派驻的监理,定要仔细筛查。”
萧劲衍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放心,我已让暗卫暗中跟随监理,若他们有异动,定能及时察觉。对了,老父之前提及,当年他中风之事,似乎与京中某位勋贵有关,只是一直没有证据。此次回朔北,我们或许可从那批老将军留下的旧部入手,说不定能找到些线索。”
黄玉卿心中一动——老将军中风的伏笔,终于要开始追查了。她将玉瓶收好,轻声道:“此事需谨慎,毕竟那位勋贵如今虽已致仕,但仍有不少旧部在朝中任职,若打草惊蛇,恐会引来更大的麻烦。我们先回朔北,待根基稳固后,再慢慢查不迟。”
马车缓缓驶出宫门,窗外的街景渐渐热闹起来。黄玉卿掀开车帘一角,看着京城繁华的景象,心中却清楚,这场金殿辩诘并非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少帝的平衡之术,靖王的暗中算计,还有那尚未查明的老将军中风真相,都将成为他们回朔北后需要面对的挑战。而她怀中的账册里,还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朔北钱庄的储备,其实比账面上记录的还要多三成,这是她为朔北留下的最后底牌,只是不知,这份底牌,日后会用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