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归雁辞京赴朔北,暗流初涌藏新机 (第1/2页)
永定门的晨光刚漫过城楼,萧劲衍与黄玉卿的车架便已停在城门外。与三个月前初入京时的低调不同,今日送行的队伍从城门一直排到十里长亭——户部尚书李默亲自携司农司官员送来粮草调度文书,太医院院判捧着封装好的灵泉水验报告躬身致意,连京中几大商号的掌柜都带着贺礼候在路边,要为“朔北郡主”送一程。
黄玉卿掀开车帘一角,看着窗外躬身送行的人群,指尖轻轻摩挲着袖中那枚刻着“朔北”二字的金书铁券。昨日金殿之上,少帝虽赐下恩典,却也埋下了监管的暗线——五万精锐的限额、派驻钱庄的监理、兵部监管的军需,每一条都像细密的网,既想留住朔北这颗“北地明珠”,又怕它挣脱掌控。
“在想什么?”萧劲衍握住她的手,指腹触到她掌心的薄茧——那是常年打理药田、翻阅账册留下的痕迹。他声音低沉,“京中之事已了,不必再挂心。我们该回朔北了,明轩和孩子们还在等着。”
黄玉卿点头,将目光收回车内。案几上放着两封书信,一封是萧明轩写的,字里行间满是沉稳:他已按父母的吩咐,将牧场护卫队与正规军的老弱兵员清点完毕,只待朝廷派来的参军核验;另一封是龙凤胎的手笔,念安画了张简易的边防沙盘图,标注出几处需加固的隘口,念北则在信末附了张钱庄流水,得意地说她用“以物易物”的法子,从西域商队换来了三车良种苜蓿。
“明轩这孩子,倒是越来越有章法了。”黄玉卿笑着将书信递给萧劲衍,“念安和念北也没闲着,看来我们不在朔北的这些日子,他们没少费心。”
萧劲衍接过书信,目光扫过念安画的沙盘图,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明轩跟着老父学了半年兵法,如今处理军务已有模有样;念安对地形的敏感度,倒有几分像我;念北这丫头,经商的脑子比我当年带兵还灵光。”
说话间,车架突然停了下来。侍卫长赵武的声音从车外传来:“王爷,郡主,城外有人求见,说是……黄家的人。”
黄玉卿眉头微蹙。自上次黄家父母带着儿子跑到朔北想占便宜,被她安排去牧场“体验生活”后,这家人便再没消息,怎么今日会突然在京郊拦路?她与萧劲衍对视一眼,沉声道:“让他们过来。”
片刻后,车帘被掀开,黄家父母带着黄三郎局促地站在车外,身上的衣服虽比上次体面些,却仍掩不住那份市井气。黄母一见黄玉卿,便想上前拉她的手,却被赵武拦住,只能讪讪地笑道:“玉卿啊,你看你如今成了郡主,可不能忘了娘家……我们听说你要回朔北,特意来送送你,顺便……想问问你能不能带三郎去朔北谋个差事?”
黄玉卿看着黄三郎那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心中冷笑。上次在朔北,这黄三郎偷拿牧场的牛羊换酒喝,被萧明轩罚去挖水渠,如今竟还想着靠她谋差事。她从袖中取出一锭五十两的银子,递了过去:“岳母,这银子你们拿着,够你们在京中买个小铺面,做点正经生意。三郎年纪也不小了,该自己谋生,朔北虽好,却容不下好吃懒做之人。”
她顿了顿,语气冷了几分:“今日我把话放在这里,往后黄家若再想靠‘沾亲带故’占便宜,莫怪我不认这门亲戚。你们好自为之。”
黄父还想再说什么,黄母却急忙接过银子,拉着黄三郎躬身道谢,转身便走——她知道黄玉卿如今的身份,若是真惹恼了,别说谋差事,恐怕连京中都待不下去。看着三人匆匆离去的背影,黄玉卿轻轻合上帘幕,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黄家这颗隐患,今日总算是彻底了断了。
车架重新启程,行至十里长亭时,却见一队西域商队停在路边,为首的商人穿着波斯锦袍,见萧劲衍的车架过来,立刻上前躬身行礼:“尊贵的镇北王殿下,美丽的朔北郡主殿下,我是来自撒马尔罕的伊本,受西域十二部联盟所托,有要事想向二位禀报。”
萧劲衍示意赵武放行,伊本捧着一个镶嵌着宝石的盒子上前,打开后,里面放着一枚刻着狼头纹样的银币和一块残破的丝帛。“殿下,郡主,”伊本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这是我们在西域北部边境发现的——狼头银币是‘罗刹国’的货币,而这块丝帛上的文字,经译官解读,是罗刹国军队的调令,他们似乎在集结兵力,准备向东扩张,已经占领了三个西域小部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