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书库 > 一城千面:我的无限穿越录 > 江城穿越之齿轮里的时光

江城穿越之齿轮里的时光

江城穿越之齿轮里的时光 (第2/2页)

“滴答”,窗外的老钟楼指针被风吹得轻晃,像父亲当年帮我调钟摆的节奏。我低头看着李奶奶的座钟,木质外壳的枣红色漆有点褪,“得把这钟的游丝调好,把外壳划痕补好,奶奶还等着听它报时呢”。
  
  手机在帆布工具匣里震动,是老郑发来的微信,语音里带着点急切,还夹杂着挂钟报时的“叮铃”声:“时砚啊,我家挂钟今天能修好吗?儿子明天回来,想让他再听当年出生时的12点报时,要是太急,我就先凑活听,不耽误你”。我摸了摸口袋,里面只剩72元钱——是昨天帮小孙修石英钟赚的32元,加上之前攒的40元,总共72元。够买块绿豆糕(6元),再给钟表买瓶新机油(12元,旧的快用完了),剩下的54元得留着买补漆笔,李奶奶的座钟外壳还等着补漆。
  
  “爸,今天我要帮李奶奶修座钟,帮老郑修挂钟,您放心,我会修得准准的,不丢您的手艺”,我对着父亲的铜制细螺丝刀小声说,然后把李奶奶的座钟放在修表台上,开始拆钟摆。钟摆的游丝有点歪,“得用调整器慢慢调,不能急”。
  
  我从工具盒里拿出银质游丝调整器,轻轻夹着游丝,顺时针拧了半圈,“先调半圈,试走看看”。把钟摆装回去,轻轻拨了一下,“滴答、滴答”的声音响起来,我侧耳听了10分钟,“误差5秒,还得再调一点”。又拧了1/4圈,再试走,“滴答”声匀了,误差2秒,“准了,这样奶奶听着才舒服”。
  
  刚把钟摆调好,李奶奶就来了,手里提着袋刚煮好的绿豆汤,“时砚,麻烦你了,这汤你趁热喝,修钟表费眼,补补身子”。我笑着说“奶奶您坐,钟摆调好了,我这就补外壳的划痕”,然后拿出枣红色补漆笔,按父亲的配方,在漆里加了点松节油,“漆不能太浓,不然会流下来”。
  
  补划痕时,我用细毛笔蘸着漆,轻轻涂在木质外壳上,“要顺着木纹涂,像爸当年教的,这样才自然”。涂完后,我用吹风机轻轻吹了吹,“让漆干快点,不然会沾灰”。李奶奶凑过来看,笑着说“对!就是这色!跟当年的一样,你看这划痕补得,像没划过一样”。
  
  送李奶奶出门时,老郑提着挂钟来了,挂钟用麂皮布包得严严实实,“时砚,麻烦你了,我儿子明天就回来,要是换齿轮太费时间,我就先不换了”。我接过挂钟,“老郑你坐,换齿轮快,半小时就能好,保证让你儿子听见当年的报时声”。
  
  我拆下表盘,里面的3号黄铜齿轮果然磨损了,“您看这齿轮,齿尖钝了,咬合不严,所以指针卡顿”。我从零件盒里拿出个新的3号齿轮,“这是爸当年囤的,黄铜的,耐用”。换齿轮时,我用细螺丝刀轻轻拧下旧齿轮的螺丝,“慢着点,别碰坏其他零件”,再把新齿轮装上去,校准位置,“齿要对齐,不然报时会错”。
  
  装回表盘,我拨了拨时针,“叮铃”,挂钟报时了,老郑笑着说“就是这声!当年我儿子刚生,这钟就敲了12点,现在听着还像昨天一样”。我帮他把挂钟包好,“您拿好,别磕碰,明天给儿子听”。
  
  中午12点,我提着帆布工具匣去杂货店买绿豆糕。路过老钟楼时,我停了一会儿,摸了摸铜制指针,“爸,今天我帮李奶奶和老郑都修好了,您听见了吗?”风吹过钟楼,指针轻轻晃,像父亲在点头。
  
  老吴师傅笑着喊“时砚,绿豆糕给你留着呢,刚出锅的,热乎”,我买了块,付了6元,咬了一口,绿豆的香在嘴里散开,像当年和父亲一起吃的——他总说“时砚,这糕甜得稳,像好钟表的滴答声,耐品”,现在想起来,还能看见他帮我擦嘴角糕屑的样子。
  
  到了文具店,老板拿出瓶新的瑞士钟表油,“陈哥,这是你要的机油,12元”,我付了钱,心里有点暖——有了新机油,下次修齿轮就不用担心油不够了。回到“时光修表行”,我把新机油放进工具盒,“爸,以后给齿轮上油有新的了,您放心”。
  
  下午2点,我继续帮小孙修石英钟,刚换好电池仓弹簧,手机震动了,是孙女发来的视频电话,她在大学的工业设计实验室里,背景是她做的“时光手账”,“爷爷,我把您的修钟手艺做成了手账,上面印着调游丝、换齿轮的步骤,扫码就能看,老师说可以在社区卖,让更多人知道老钟表的好!”我看着屏幕里的手账,笑着说“好啊,娃,你做得好,让更多人知道老钟表,知道时光里的滴答声,别让这些手艺没了”。孙女说“爷爷,放假我回去帮您拍修钟视频,发在抖音上,还想让您教我调游丝”,我点点头,眼泪掉了下来,“好,奶奶等着,教你调游丝,教你懂时光的稳”。
  
  挂了电话,我坐在修表台前,拿出父亲的1976年结婚座钟,给齿轮上了新机油,轻轻拨了下钟摆,“滴答、滴答”的声音响起来,像当年父亲教我修钟时一样,“爸,您看,我把您的钟修好了,以后这滴答声还能陪咱们好久”。
  
  三、时光外的暖阳
  
  再次醒来时,鼻尖还留着机油香和绿豆糕的豆香,指尖的齿轮细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杂货店柜台的凉意——我变回了自己,手里还拿着刚温好的牛奶,杯壁上凝着水珠,牛奶的温度像“时光修表行”的暖光,很暖。
  
  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社区群的消息,一条接着一条,像暖光一样照亮屏幕,群里很热闹,都是街坊们发的好消息:
  
  “@所有人天大的好消息!陈哥的‘时光修表行’升级啦!咱们街坊凑钱帮他买了新的修复工具和钟表展示架,新工具里有专业的齿轮检测仪(检测齿轮咬合度准)、超声波清洗机(洗齿轮油污不伤零件)、恒温干燥箱(存老钟表防受潮);展示架是木质的,分五层,每层都铺着米白色麂皮布,能放更多修复好的钟表和时光故事,街坊路过就能看!李奶奶捐了200元,说‘时砚帮我修好了结婚座钟,我得帮他’;老郑送了套1990年代的黄铜齿轮(说‘给修钟表用最好的零件’);小孙把实习工资1000元全捐了,说‘陈爷爷教我懂了老钟表的暖,这钱该捐’;社区还帮着申请了‘时光手艺传承补贴’,每月1500元,够陈哥买修复耗材和新工具了,以后不用愁耗材了!”
  
  “陈哥的孙女放暑假回来啦!这孩子真能干,帮‘时光修表行’做了‘时光手账’文创,里面印着30多种老钟表的照片、修钟步骤和时光故事,比如‘1976年李奶奶结婚座钟:陈时砚用银质游丝调整器调钟摆,误差不超3秒,补枣红色漆,藏着结婚当天的暖’;还帮陈哥开了抖音账号,每周三、周六下午播‘修钟讲故事’,教大家怎么调游丝、换齿轮,第一次直播就有2600多人看,好多人留言说‘想让家里老人看看,回忆老日子的滴答声’!”
  
  “社区在‘时光修表行’旁边加了个‘时光记忆展柜’,是用当年钟表店的旧零件柜改的,刷了清漆,跟‘时光修表行’的老木柜很配。展柜里放着陈哥修复的经典钟表,有1976年陈哥父母的结婚座钟、1988年老郑儿子的出生挂钟、1999年李奶奶的祝寿座钟,每个展柜都配了小牌子,写着钟表的年代、修复过程和时光故事,比如‘1988年出生挂钟:陈时砚按父亲1988年的便签,换3号黄铜齿轮,校准报时,老郑儿子出生时,这钟刚敲12点,藏着时光的礼物’。街坊路过就能看,像个小型时光博物馆,好多孩子都来围观,问‘这钟怎么会响呀?为什么要上弦呀?’,陈哥就蹲下来教他们拨钟摆、听滴答声,可热闹了!”
  
  “陈哥收了两个学徒!一个是学工业设计的大学生,叫小杨,放假来社区实践,说‘想跟着陈爷爷学老钟表修复,把手艺传下去,现在会手工调游丝的人太少了,不能让时光手艺断了’;一个是社区的年轻人,叫小郑,26岁,他爷爷有块1970年代的怀表,说‘陈爷爷的故事让我懂了老钟表的珍贵,我要学好,帮陈爷爷打理抖音账号,让更多年轻人知道时光里的滴答声’。陈哥说会把自己会的都教他们,包括调游丝、换齿轮、补漆,还会教他们记钟表背后的时光故事,‘要让他们知道,修钟表不只是修零件,是守护时光的记忆、留住日子的稳,要准、要细、要用心’!”
  
  我赶紧关了杂货店的门,往“时光修表行”跑。晨雾已经散了,太阳升得老高,照在“时光修表行”的新玻璃门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像撒了层金粉。门楣上的木质招牌挂了新的细棉线装饰,旁边还挂着个小铜铃,开门时“叮铃”地响了一声,像挂钟报时,温暖又清脆。
  
  推开门,“时光修表行”里更热闹,机油香混着笑声飘出来,像温暖的风。陈时砚正坐在修表台前,教学徒小杨调座钟游丝,“夹游丝要轻,别碰断;拧调整器要慢,听滴答声,匀了才准;修钟表要像过日子,急不得,稳着来”;小杨听得认真,手里握着游丝调整器,慢慢调,“爷爷,我调的钟摆滴答声匀了吗?误差大不大?”陈时砚笑着说“匀了,误差2秒,快出师了,记住,听声比看表更重要,声匀了,日子就稳了”。小郑在旁边整理抖音留言,“爷爷,有个西安的叔叔留言,说他家里有台1960年代的木质座钟,想寄过来让您修,他说是他父母的结婚纪念钟,想留着给孩子”。
  
  父亲的1976年结婚座钟放在新的展示柜最上层,旁边放着孙女做的“时光手账”,“大家翻手账就能看修钟的故事,扫码还能听滴答声”,陈时砚笑着说。展柜前围着好多街坊,有的拨钟摆听滴答声,有的翻手账,有的问修钟技巧,李奶奶在给孩子们讲当年父亲雨夜修钟的故事,老郑在教年轻人认黄铜齿轮,小孙在给外地的朋友寄“时光手账”,热闹得像过年。
  
  社区主任手里拿着个红色证书,上面写着“钟楼巷时光守护者”,递给陈时砚:“陈时砚同志,这是大家投票选的,你用老钟表修复留住了街坊的时光记忆,让年轻人知道了当年的日子有多稳、有多暖,是咱们的榜样!以后社区会一直支持你,让‘时光修表行’的滴答声飘得更远,让更多人知道老钟表的意义,知道时光手艺的珍贵!”
  
  陈时砚接过证书,手指有点抖,眼眶有点红,却笑着说“谢谢大家,我只是调了点游丝、换了点齿轮,没想到大家这么帮我。以前我总怕老钟表没人修、时光记忆没人记,现在有了新设备,有了学徒,有了手账,我放心了。以后我会教更多人学修钟,让更多人知道,老钟表的滴答声里,藏着咱们的根、咱们的时光,不能丢”。
  
  孙女的“时光手账”放在展柜的最下层,上面印着1988年老郑挂钟的修复过程,写着“换3号黄铜齿轮,校准12点报时,藏着老郑儿子出生的时光,也藏着日子的稳”。有个年轻人拿起手账,翻到结婚座钟那页,说“我要把这个手账带给我外婆,她也有台1970年代的座钟,我想让她知道,还有人在修钟、记时光,还有人记得当年的滴答声”。陈时砚笑着说“好啊,让你外婆也来讲讲她的钟表故事,咱们一起让时光里的滴答声一直响下去”。
  
  “陈哥,来块绿豆糕!”我喊他,他笑着点头,老吴师傅从杂货店送来刚做的绿豆糕,“时砚,给你留的,多放了绿豆,你爱吃的”。孙女帮他接过,还多给了我个“时光手账”的明信片,是1976年结婚座钟的照片,背面写着“滴答声里藏着父母的暖,齿轮间记着时光的稳,老钟表在,日子就不会慌”。
  
  风卷着机油香和绿豆糕的豆香,吹在脸上暖暖的。我看着“时光修表行”里的热闹——陈时砚在教修钟,学徒在学调游丝,街坊在听滴答声,孙女在讲手账,突然明白陈时砚齿轮里的秘密:那些老钟表、铜制工具、牛皮本,不是“过时的零件和工具”,是他用耐心校准时光的滴答,用坚持护着日子的稳;那些街坊的帮忙、孙女的传承、社区的照料,不是“偶然的善意”,是生活里最朴素的温情,像钟摆的滴答声一样,把快时代的日子熬成了稳,把冷时光捂成了暖。
  
  第二天早上,我还没开店,就看见“时光修表行”的灯亮了——陈时砚正在给父亲的1960年怀表上油,齿轮转得平稳,滴答声匀匀的,暖光灯照在怀表上,像给时光镀了层金边。他坐在修表台前,对着怀表笑着说“爸,你看,你的怀表还在走,咱们的时光修表行也越来越好,你不用惦记我”。
  
  我想,以后的日子,钟楼巷的“时光修表行”会一直这么暖,像陈时砚常说的:“钟表会旧,齿轮会磨,但滴答声不会忘;日子会快,记忆会淡,但时光的稳不会丢——只要手里握着修表工具,心里装着滴答声,再快的时代,也能像老钟表一样,走得准、过得稳,藏着永远的日子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