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琴谱里的药香密码 (第1/2页)
雨水节气这天,胡同里的泥泞还没干透,老陈就捧着个红木盒子冲进了四合院。他裤脚沾着泥点,怀里的盒子用红布层层包裹,像是捧着稀世珍宝:“煊先生,您看这是不是苏婉的琴谱?我昨晚琢磨半宿没敢睡,想着这东西您研究着更有用,就一早赶过来了。”...
盒子打开的瞬间,一股混合着墨香与药香的气息扑面而来。泛黄的宣纸上,用小楷写着《广陵散》琴谱,页边空白处却画着许多药材图谱,当归、合欢、艾草的画法与炳坤家传药谱如出一辙。最奇特的是,宣纸上的字迹在灯光下微微发亮,药材图谱的线条里嵌着细小红点,像血珠凝固的痕迹;琴谱结尾的“绝弦”处,用朱砂画着个药葫芦,葫芦嘴的纹路与《阴煞秘录》的符号完全重合。
“这不是普通琴谱,是‘药香琴谱’。”炳坤指尖拂过药材图谱,指尖突然顿住——图谱角落画着株不起眼的“紫苏”,叶片纹路里藏着个极小的“婉”字,与母亲病中绣在枕头上的图案一模一样。“每个音符对应一味药,弹到哪个音,就燃哪种香,能安神镇魂。”她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回忆的温度,“我母亲五年前得过场怪病,高烧不退总说胡话,梦里总有个穿绿衣服的女子教她认药,边弹古琴边唱药方——‘当归调经,合欢安神,紫苏安胎’,药炉里的火苗会跟着音符跳,当归燃时发红,合欢燃时发粉。”
她从抽屉里翻出母亲病愈后抄的药方,纸页边缘同样画着简化的古琴轮廓:“当时以为是胡话,现在才懂,母亲梦里的女子就是苏婉!您看这药方的字迹,和琴谱的小楷笔锋都带点弯钩,分明是同一个人教的。”玺铭凑过去看,发现药方末尾也画着个药葫芦,纹路与琴谱上的完全吻合:“难怪炳坤姐对药材这么敏感,原来是苏婉早就在梦里教过伯母认药!”老陈在一旁咋舌:“这么说,炳坤姑娘家跟苏婉也有缘分?”
玺铭比对琴谱上的指法与太极招式,发现“挑、勾、抹、托”的手势,竟与太极的“云手、野马分鬃”一一对应:“师父,您看这‘泛音’指法,跟太极的‘气沉丹田’姿势完全一致!”她试着按指法比划,手腕上的玉镯突然发出清越的响声,频率越来越稳,窗台上的艾草叶跟着轻轻颤动,像在打节拍,与琴谱上的“宫音”频率相合。
下午来的患者是位怀孕七个月的孕妇,姓赵,她脸色苍白地靠在沙发上,肚子微微隆起:“煊先生,我总梦见自己在古代的药炉边熬药,醒来就恶心呕吐,西医说可能是产前抑郁,可我总觉得是肚子里的孩子在‘说’什么。”
炳坤给她搭脉时,指尖感受到微弱的胎动:“您这是‘胎气不安’,但脉象里有股暖气,孩子在帮您挡煞气。”她根据琴谱上的药材图谱和母亲留下的药方,配了副安胎药,“这里面加了紫苏和砂仁,既能安胎,又能化煞——这方子,我母亲当年也喝过类似的。”老陈在一旁插话:“赵女士您别怕,煊先生他们本事大着呢,我那孙女的毛病就是他们看好的!”
煊墨注意到孕妇脖子上挂着块玉佩,玉佩图案是位弹琴的女子:“这玉佩是祖传的?”赵女士点点头:“我奶奶说是祖上传下来的,只有怀孕的女人才戴,能保平安。但最近总觉得它沉甸甸的,像揣着块冰。”煊墨让她握住玉佩,点燃安神香:“现在跟着香雾走,我们一步步走进琴谱里的世界——”
环节1:场景入境,五感唤醒
“第一步,感受脚下的青砖,是不是凉中带点潮?这是地宫药庐的地面。”煊墨的声音随着香雾流动,“抬头看药庐的梁上,挂着晒干的艾草和当归,药香混着泥土味飘过来。药炉里的水开了,咕嘟咕嘟响,蒸汽在窗纸上凝成水珠——你闻到什么药味了?”赵女士的眉头渐渐舒展:“是紫苏……还有点甜香,像合欢花。”她下意识抚摸肚子,胎动似乎轻了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