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密云邂逅 (第1/2页)
米棣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数学物理功底扎实,表面上看似平静,内心却极具韧性。作为廖大伟的得意门生,倾尽所能去教他。天体物理学方面,涉猎极广,恒星天文学、天体演化学、射电天文学等。
这里是观测的控制区域,控制室机房,两台高灵敏度接收机、信息记录、处理和显示系统,由于他俩是第一次观测,好在有大叔指导,没有造成过度的手忙脚乱。观测控制室里有十几台电脑显示屏,两张办公桌上各有一个长方形大大的支架,上下并排挂着四面宽屏电脑显示屏。
郝秋岩说:“天文学家并不知道宇宙的确切大小,甚至连它到底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都搞不清楚,就一门脑地观测观测;要知道光是有限的,每秒30万千米。而且光也不是直线传播,它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比如介质不均匀、引力场、光的波动性等。当然在观测数据上把这些误差扣除掉,即使这样,难免不是有限的手段。”
米棣回头瞅瞅他,说:“所以啊,当精疲力尽的时候,才回去想想。比如说,一个小孩子想要吃饼饼,可妈妈买不到饼饼,只买到团团;小孩子看是团团哭啊,最后妈妈没有办法,用手把团团用力一拍,压成个饼饼,小孩子看到后乐了。”
郝秋岩笑着说:“这是后知后觉呢,还是急中生智?”
米棣说:“变通,经验杂谈,对治机械思维。”
郝秋岩说:“其实,我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并不感兴趣,还是说说宇宙星云吧。
米棣说:“好。星云内部物质密度与温度分布,隐藏着宇宙起源和恒星诞生的秘密。星云是宇宙中的巨大云团,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其内部物质密度和温度分布的研究,对于理解恒星形成和宇宙演化至关重要。星云内部温度差异显著,原太阳附近可达2000开,而外围仅50开。
这种温度分布影响了星云内部分子的分布和行星的形成,金属和硅酸盐矿物在1500开左右温度下会浓缩,受原太阳重力牵引聚集到星云内区域,形成实质内行星,较轻的冰和气体则被推向外部,形成气态外星行。同时,星云内部密度也逐渐增加,每立方CM从几个氢原子到数十万个氢原子不等。当星云中心密度和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热核反应发生,恒星诞生......”
郝秋岩眼皮开始沉重,昏昏欲睡的感觉袭来,他打开矿泉水往头上浇一下说:“在我看来,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没啥意义,不要做这个无用功了。换个论文题目。”
米棣说:“换个什么题目?”
郝秋岩说:“简单点的,恒星射电。”
米棣只好说:“行,你别睡大了,我做个观测数据。”
【射电天文】
(一)射电天文的历史:卡尔·央斯基,射电天文学的奠基人。发现猎户座分子云团恒星群的超大阵列VLA,就是以他来命名的。同时,天体射电流量密度的单位命名是“央斯基”。央斯基1928年,从威斯康星大学毕业后,加入了贝尔实验室。当时,贝尔实验室正试图通过短波,进行跨大西洋的无线通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