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再苦苦百姓 (第1/2页)
苏泽看向自己两位好友,从这里就能看出两人的为官风格不同了。
沈一贯是那种和光同尘的官员,他消息灵通,和各方面的关系都不错,擅长调和矛盾。
罗万化嫉恶如仇,但是生性耿直,如果不是自己顶在前面,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了。
所以原时空,沈一贯靠着一手调和手段坐上了万历朝的首辅,但是调和到最后也没能裱糊下去,最后黯然下野。
罗万化虽然是本科状元,仕途止步于礼部尚书。
当然,人的成就不仅仅要看自身能力,也要看历史进程。
沈一贯的性格,在原时空只能做一个裱糊匠,在这个被自己魔改的时空,说不定也能有不一样的作为。
罗万化在原时空没能入阁,在本时空说不定反而能做出更大的成就。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事情,只有顺应当下的历史潮流,才能做出更大的成就。
而闵清这样的官员,则是苏泽必须要对付的。
苏泽说道:
“闵清这样的官员,最大的害处就是会带坏官场风气。”
沈一贯疑惑的看向苏泽说道:
“子霖兄,你不是最不在意这些事情吗?”
罗万化也看向苏泽,因为苏泽是群臣中的异类,他并不是一个道德论者。
苏泽虽然没有专门写过这类的文章,但是和他相处的密友,自然明白他的倾向。
儒家士大夫对于官员的要求,基本上都是道德论,也就是通过道德批判来约束官员,树立高的道德标准,来让官员不要贪污爱护百姓。
苏泽对道德论不屑一顾,他更加认同制度论,也就是通过更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官员,再通过权力协商来实现权责相当。
苏泽说道:
“这也不仅仅是风气问题,如果地方官员都发现,只要虚报政绩就能获得升迁,那官场又会变成什么样?”
“一甫兄,子霖兄,你们不觉得,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重要的时刻吗?”
“历史大势浩浩汤汤,前路已然不同了。”
苏泽感慨了一句,沈一贯和罗万化也若若有所思起来。
两人都是消息灵通人士,回首进入官场这些日子,时代确实不同了。
最大的感觉就是加速。
沈一贯和礼部很多官员聊天,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老官员都觉得现在的节奏太快了。
以往主客司一年到头就几件事情,大部分时候都是坐在衙门里喝茶聊天。
可现在呢?
往来不断的番邦使团,大量和番邦有关的事务都要主客司处理,主客司还要负责管理在大明的外国人。
各地藩属国来朝觐更加频繁,主客司已经在商议扩建四方迎宾馆了。
也幸亏苏泽早早上书,拟定了朝贡和贸易的分界,又要求番邦使臣自己负担路费和住宿费,主客司才没有破产。
此外主客司又多了一个职能,调停仲裁各藩属国之间的摩擦。
随着大明开放海禁,影响力的回升,很多藩属国意识到“爸爸又回来了”。
爸爸回来,那孩子打架会怎么样?自然是寻找爸爸调停。
就在前几天,南掌王国的使臣和东吁王国的使臣同时抵达京师。
东吁王莽应龙,是这个时代中南半岛的霸主,此时正在缅甸地区大杀四方。
南掌王国这个原本的霸主,此时却正处于衰落期,正在和莽应龙交战,被打得节节败退。
双方使臣几乎是同时抵达京师,互相告状,甚至还在四方迎宾馆发生了一次肉搏战。
皇帝将调停的工作交给了主客司,沈一贯通过西南的快速驿站,搞清楚了中南半岛的战争经过,最后上奏皇帝敕令东吁王罢兵。
这种工作节奏的变化,也不仅仅出现在礼部,在京师各大衙门都有这样的转变。
这一切似乎也都和苏泽有关。
沈一贯看向苏泽,如今大明变化最大的,也最忙碌的,就是六科都察院了。
自从苏泽推动考成法以来,六科都察院的权威并没有降低,反而日重了。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以往科道经常无缘无故弹劾大臣,虽然看起来气势汹汹,但都是党争的工具,成败也都靠政治投机。
这个时期,虽然科道称之为清流,但被当做权臣的刀子,狂吠的疯狗。
考成法之后,科道虽然有了考核指标,但是行使弹劾监督权也更加严谨了。
如今的言官,就像是藏在树林里的毒蛇,平日是不出手的,一出手就是致人死地。
比如这次马政的事件,科道就搜罗了详细的证据,又利用报纸舆论造势,一举就落下了朱大器这个太仆寺卿。
这样的六科都察院,反而更让群臣畏惧。
而结果是,六科都察院的言官御史们,整日都在京师奔波忙碌搜集线索。
前几天还传出,刑科给事中沈束,为了调查民间冤案,乔装成讼师寻访百姓,扳倒了刑部和大理寺两名五品官。
是啊,时代不同了。
苏泽又说道:
“未来朝廷要防备的,不是地方官府不做事,而是怕他们乱做事。”
“闵清开了一个坏头,如果他还能蒙蔽陛下获得嘉奖而不受惩罚,日后效法他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必须要惩戒闵清这样的人!”
基础已经打好了,苏泽预测接下来的大明,必然有一段狂飙的发展期。
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稳住车头。
——
帅嘉谟从南京出发,很快就抵达了湖州府长兴县。
东南之所以发达,除了沿海之外,便利的水网也是重要因素。
长江和太湖水系连通,连接了现在江苏和浙江的水网,形成一个巨大的商贸圈。
湖州在太湖边上,是整个太湖水系重要的节点城市,也是商贸发达。
湖州主要的产业是丝绸。
湖州商人也在丝绸产业下,形成了名为“湖商”的商人团体。
近代中国早一批的资本家,就是诞生在湖州地区。
其中湖商首领张静江,就在近代史上拥有特殊的位置。
在这个时代,湖州兴盛的还有出版业和盐业。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发达的结果,湖州的藏书家很多。
乌程凌氏,南浔庞氏,都是当世一等一的藏书家。
乌程的凌家就建有一座九层的藏书楼,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唐宋古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