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明修栈道,暗度太岳 (第1/2页)
7月22日
长江沿线的日寇开始向九江挺进,一场大战即将再次爆发。
也就是在这一天,阎锡山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名义,下达了对日寇作战的电文。
无奈,特别无奈。
张培梅看着发完电文的阎锡山仿佛瞬间老了几岁,颤颤巍巍地扶着桌子坐下。
全然没有了当年与泰戈尔交流哲学时的意气风发。
他的计谋被敲碎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在风雨飘摇中。
晋绥军想要他人为其火中取栗,但没想到自己却被架了起来。
正在中条山整顿部队的卫立煌也收到了电文,他看完走之后揉了揉直接丢到一旁:“他阎老西也有这一天?每天不是想着端水就是想着在鸡蛋上跳舞,这下好吧,要拿枪杆子咯。”
孙连仲急忙问道:“司令,那咱们不动吗?”
“动什么?拿什么去动?是沈复兴他忽悠我的短管榴弹炮?还是那一点点子弹?”卫立煌冷笑一声,似乎当时并不是他去郑县亲自求取的武器,而是沈复兴上杆子送来的。
“可不是还有1500挺机枪吗?”孙连仲低着头,小声说道。
卫立煌拍了拍他的肩膀,看着远处不断集结的部队:“你啊,我怎么说你好呢,1500挺机枪,全给你,一天打个200发不多吧?10天就要300万发子弹,他就给了我1000万发子弹,够干什么?其他兄弟部队不用开枪了是吧?”
孙连仲张了张嘴,事实就是如此。
别看机枪数量庞大,但他背后的基础还是子弹。
百万发子弹看起来很多,但一个军的消耗.淞沪时期,一个嫡系师,半个月的消耗就是300万发。
这1000万发子弹,确实只够动用2-3个师的。
见有些失落,卫立煌叹了口气:“并非我不抗日,这不是部队还在集结么?到时候你的第2集团军打先锋,我再给你调配200万发子弹!”
孙连仲一听这话,顿时来了有些感动,眼睛开始微红:“长官,不是我孙连仲非要如此,台儿庄这一仗打得实在憋屈,多少弟兄埋骨异乡,这仇,我必须要替兄弟们报了!”
卫立煌默默点头:“仿鲁兄,此战凶险,我能做的便是如此了,切记,没有我的命令切勿着急行动。”
“长官放心,我孙连仲不是鲁莽之人,自是省得。”
孙连仲从中条山上向下看去,无数官兵正在运输物资、行军,一口郁气在他们心中憋着。
上万英魂等着他们报仇!
而在临汾,日寇第20师团的第39旅团兵分三路,开赴阎锡山的老巢。
为了隐蔽行军,日寇几乎每经一地,便执行他们的“三光政策”,吕梁山沿路的村落不说十室九空,也几乎没了人烟。
第77联队与第78联队一南一北,分别进军。
第77联队从临汾西的【么沟】出发,越过南合,直奔上庄村,向西进攻隰(xi)县。
第78联队从汾阳西的桃红坡镇西进,越过∧型的吕梁山脉,途径变口,继续向西南进军,奔袭隰(xi)县。
阎锡山这时候甚至还没有准备好出兵,只是忙于解决傅作义“叛变”之后的内部人事问题。
半数军队至此改了姓,这几乎夺走了他半条命。
在太岳,在阳泉,在晋北,在晋冀鲁豫,各地的游击队都在快速集结,见识过了日寇的残酷,他们也憋着一肚子火,要为百姓复仇!
傅作义在西北边陲之地,也开始调兵遣将,哪怕是为了第8战区副司令的头衔,他也必须动起来。
更何况,他现在比任何人都想证明自己!
可在这些部队动起来的时候,远在黄河南岸的郑县,却是一副完全不同的场面。
在郑县城南,一支支各地集结而来的部队排着整齐的队列,1000多人的队伍,却站出了数万人的气势。
而在街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人群,两侧的酒楼茶馆更是提前几天就被订得满满当当。
街道上,阳光下,一顶顶M35钢盔成为了他们心中的最可靠的存在。
没错,今天就是税警总团出征的日子,沈复兴无论如何还是要求在郑县办这个仪式。
“总要让百姓知道,他们的孩子去哪里,做什么!”
面对沈复兴这样的话,所有人都没法说什么。
只是这次出征仪式参加的将领并不多,只有留守的老王、孙立人、沈金生等人参加。
几人站在城门口临时筑起的高台之上,等待检阅士兵。
当然,郑县如今也是各路三教九流的汇聚之地,不少人看着士兵身后那一辆辆威武雄壮的坦克,暗自发愁。
时间很快就来到早上9点,质子营,阿不,兰封营营长李家祥骑马来到高台之前,大声喊道:“报告沈总团长,税警总团兰封营、凤阳营、教导营集结完毕,请您指示。”
老王向前一步,深吸一口气:“授旗出征仪式,正式开始!”
“是!”
李家祥作为兰封李家长子,在兰封救援一役表现出色,如今已经成为团直属兰封营营长,人数不多,全营仅有425人。
“兰封营,齐步.走!”
哒~哒~
随着他的一声大喝,身后的士兵开始踏着整齐地步伐走向高台,沈复兴从小满手中接过一面大旗,猛然抖开,上书【兰封营】三个大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