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蒙侯吕布 (第1/2页)
豫州战场,七月十四日。
反曹势力齐齐出动,这段时间里陈宫为首的兖州人算是与吕布和平分手。
他们的分手,反而赢取了陈王的信赖。
陈王也怕吕布、陈宫联手,见他们分开,又都执行朝廷的诏令,于是陈王也加入进来。
七月十四日,陈国、梁国、鲁国、沛国的黄老信众们都开始为过节而忙碌。
老子是陈国的,庄子是梁国的,张陵是鲁国的,沛国夹在中间,豪强、吏民普遍有崇尚黄老的传统。
就在这种节日忙碌之际,陈王奉诏起兵,发布檄文于列郡,正式讨伐曹操。
为了拉陈王起兵,赵基给出了大将军的筹码。
只要陈王动起来,那曹操就别想过稳定生活。
吕布就那么点本钱,攻势受阻的话,无法以战养战,立刻就崩。
而陈王有足够的底气与曹操周旋,困束陈王施展拳脚的条条框框,被赵基随意抹除。
至于以后能养出什么怪物,那是以后的事情。
与即将爆发的北方战争一样……没几个人有闪电战、奔袭战的相关理念。
开战之前,要给周围人一个知情、讨论,重新站队的机会。
若是直接带兵奔袭……如果奔袭得手,有强行盖棺定论的意思,不像是君子所为;若是奔袭失败,再有理由,也会被舆论指责。
陈王明明有常备军,但还是发布檄文,率先掀起了与曹操的舆论战。
当夜他的檄文分别传到吕布、陈宫这里,吕布来不及集结各军,就哗啦啦连夜带兵离开山阳东缗,走驰道直扑梁国;陈宫也从沛国出兵,直奔汝阴而去。
这样的灾年里,谁都不缺兵,有粮就有兵。
吕布前脚奔袭而出,后脚张辽也带兵跟上,魏续护送家眷跟在后面。
而高顺是陈留人,分家时被吕布强留,就跟随着吕布本部行动。
吕布很着急,他没想到陈王这里毫无声息就突然举兵、声讨曹操。
梁国基本上已经敲定,这次出兵梁国对吕布来说就是一次搬家。
抵达梁国后,他要重新考虑自己发展方向。
曹操主力在颍川、陈留军屯,所以朝廷给他的豫州牧,其中颍川、汝南二郡难以渗透;反倒是东部的四个封国,被陈宫轻易接收。
现在的梁国相,是原来的陈国相骆俊转任。
陈宫膨胀的太过厉害,吸纳灾民中的青壮,具体有多少兵力……吕布已经无法判断。
也就是说,自朝廷诏令传达以来,这段时间膨胀的七成军队被陈宫这伙人拿走了,留给吕布的也就堪堪一成,三四千人的样子。
另外两成在梁国,这些兵是吃陈国的救济粮征来的。
接管豫州东部的是兖州人,赈灾募兵的也是这些人,兵力控制权自然握在这些人手里。
可吕布是豫州牧,他就是要去梁国,抢梁国的新兵控制权!
鲁国没有多少新兵,这地方能跑的百姓都已经跑的差不多了,残留的百姓也不缺救济粮,不可能为了点吃的就卖命。
陈宫自己抓着沛国新兵,两三万的饥民新兵在手,自然不在乎梁国五六千左右的新兵。
与吕布翻脸,对陈宫有什么好处?
吕布吃定了这一点,大张旗鼓朝梁国进兵。
半夜时,宿营于山阳单父城,下一站就是梁王国里的蒙侯国,是他的封国。
营火燃烧,吕布小憩之际,魏越来劝:“明日入梁国,若突入营中夺所募新兵,恐陈王不喜,我担忧陈公台也会与袁术联合。”
能夺陈王的梁国兵,那也就有概率夺陈宫这伙人的沛国兵。
“我乃天子策封蒙侯、豫州牧,如何调不得梁国兵马?”
吕布半眯眼,语气略激动:“陈宫就是与袁术联合,我还怕他不成?难道扬祖你怕他?”
“自是不怕。”
魏越索性坐在一边:“我就是顾虑朝廷,陈王突然举兵,受拜大将军……这实在超乎我等预料。陈王兵马强健,器械精良,又储粮充盈。他若下令节制我军,该当如何?”
吕布只是朝廷拜认的镇东将军,只要认朝廷,就要认陈王的大将军调令。
想到这一茬,吕布突然反应过来自己为么急匆匆出兵了,就是怕陈王击退曹操,在他之前拿走颍川、汝南。
到了那个时候,他将失去立足之地。
目前又跟陈宫这伙人分手,没有陈宫出面游说各方,去拉赞助,以后粮食补给都难。
魏越又神情忧虑说:“我就担心这是那位平阳侯的计略,他突然拜陈王为大将军,此前不曾通告我军,这实在是有些不通情理。虽说有奇袭之效,可我军与曹操一同被动。还有张杨……”
“张杨不会骗我,赵基没有夺他的兵,他二人相互委质,暂时是可靠的。”
吕布有自己的判断,只要联盟还有继续战斗的余地,赵基、张杨就没有相互背盟、出卖对方的必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