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难以挽回 (第1/2页)
相里暴所督船队再次南下,这次合并另一支船队。
一次运输了将近七千人,张杨所部五千人尽数登船。
赵基的二兄赵垣委质于河内兵,张杨也够意思,直接表奏赵垣为武猛都尉,成了骑都尉。
即便是空架子都尉,赵垣也穿戴一身鎏金铠甲,站在运船甲板上吹风,眺望两岸风光,恨不得所有人都看到他身上的鎏金、华丽铠甲。
后方运船里,张杨一身轻便土黄锦袍,与长史薛洪对弈。
薛洪神情失落,从个人立场来说,他为朝廷前景感到忧虑。
朝廷这段时间向外派遣一波波的使者……这是要钱的,看不见的地方钱更多。
使者将朝廷的声音如浪潮一样推到关东各方,这个过程里实实在在消耗了黄金、丝绸、马匹与人命。
一条条人命,骑着马,拿着黄金,穿着鲜艳的衣袍,带着最不值钱的诏书前往关东。
在朝廷官位的引诱下,这些人前赴后继,才使得朝廷诏令回荡在关东各处。
这些鲜衣怒马的使者到了关东,沿途士人见状也会生出投奔朝廷之意。
失去赵基的支持,今后的朝廷使者从雒都出发,大概率就得步行,凭借顽强的意志支撑,衣衫褴褛的使者才能将诏令传达到一个个孤岛一样的县邑。
张杨反倒没什么感觉,能跟赵基和平分手……他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他这里可是五千士兵,其中两千还是赵基塞进来的。
易地而处,他自己就很难不动心。
就像处理匈奴单于呼厨泉那样将他软禁、征拜朝中,再派人接管河内,想来河内方面也不会掀起太大的反抗声浪。
现在踏上撤军的路途,张杨已经很庆幸了,他可不想关心什么超出他能力之外的事情。
另一艘运船上,杨彪登船后转了一圈,疑惑来见杨琦:“兄长,孔文举不在船上。”
杨琦略惊异,随即恢复如常:“不必管他,他应该是藏在天子左右了。”
孔融是新来的,留守大营的河东兵安排他们登船时,可能疏忽了孔融的存在。
杨琦也不担心孔融,稍稍正常一些的人,都不会杀孔融。
杨琦回答之际观察两岸,两岸百姓正收割草束。
也只是收割,就地摊开晾晒,干透后才会打捆,就地用这些草捆扎成草垛,以避秋雨,防止潮湿腐朽。
静静望着两岸景色,杨琦莫名伤感。
赵基对他们保持了太多的警惕,这段时间哪怕尽力配合,但还是无法赢取赵基的信任。
越是这样和平、友好的分手,杨琦内心的惋惜之情越是浓厚。
明明可以争取的……
杨琦难道不清楚袁绍、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他比谁都清楚!
也就赵基这个年轻人好说话一点,赵基的脾气真的很好。
哪怕被丁冲谋刺,也只是杀丁冲几个人而已,没有扩大化,保存了朝廷可怜的元气。
带着无比复杂的心情,杨琦随船向南漂泊,他停不下脚下的船,也停不下这支南下的庞大船队。
其他公卿也都望着两岸,随船而走,思索各自的心事。
后方一艘陈旧运船里,司马朗反而心情舒畅。
中都大营的气氛对他来说过于阴沉、压抑,只要抵达雒都,司马朗有信心匡扶朝廷于动荡之际。
各方交战……不可能一直打下去,总要进行停战或谈判。
朝廷返回雒都,很快就能介入各方调停,或其他事务中,朝廷的影响力会快速恢复。
对于未来,司马朗充满了信心。
而在中都大营码头处,毌丘毅远眺船队最后的一系列小船离去,忍不住长叹一口气。
他相信自己的判断,跟着那伙公卿,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就不知道裴茂会怎么选,就河东与朝廷来说,需要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在朝中任职。
任何人担任这个使命,就能两头获利。
以他对裴茂的了解,裴茂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隐隐间,毌丘毅觉得裴茂去朝中更好一些。
思索着他回头,就见儿子毌丘兴站在大营瞭望塔上,孤伶伶一个,身形很是萧索。
毌丘兴眼神抑郁,没有多少生气,漠视眼前发生的一切。
公卿态度的变化,瞒不过他。
越是察觉公卿态度的转变,毌丘兴就越是痛苦。
更痛苦的是,自己老爹最终还是选择了退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