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书库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48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长非孔明莫属,我就当个名誉教授吧

第248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长非孔明莫属,我就当个名誉教授吧

第248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长非孔明莫属,我就当个名誉教授吧 (第1/2页)

却说楚公刘表用自己当了十五年荆州牧的威望,强行压服众人。
  
  赌上了自己多年的名誉,要求出兵庐江,征讨孙氏。
  
  好在孙氏本身就与荆州有仇,兼之淮南富庶。
  
  所以当刘表摆出坚决的态度时,并未招来群臣的强烈反对。
  
  于是,楚国上下开始动员,筹备征讨庐江的战役。
  
  话分两头,
  
  此时的刘备大军已经行至青州的临淄了。
  
  青州乃是关羽的地盘,关羽身为青州牧,亦是亲率文武出城三十里相迎。
  
  兄弟相见,叙礼各毕。
  
  算上关羽的青州兵,刘备此时手上已经有四万兵马了。
  
  其余各郡还在整备军马,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刘备却喊停了。
  
  刘备下令,让各郡太守暂时按兵不动,不必继续往他所在的位置增益人马。
  
  之所以喊停,是因为在魏国的细作,向刘备及时传回了两个重要的消息。
  
  第一,夏侯渊接替曹仁,总领了东线战事。
  
  第二,魏国与楚国联系密切,疑似相约出兵。
  
  这两个消息,向刘备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
  
  一是曹魏很有可能向徐州发起进攻,二是楚国有可能夺取庐江,威胁到齐国的淮南。
  
  徐州是老刘的总部,不可不防。
  
  淮南是后方的粮仓,肯定也不能受到威胁。
  
  从曹操的人事安排来看,
  
  夏侯渊督东线战场,曹仁是南方军区总司令。
  
  两人皆是曹操的心腹重臣,说明曹操对这两条战线是极为重视的。
  
  而曹操本人呢?
  
  他并没有离开北方,而是选择留在邺城,与李翊对峙。
  
  刘备是想跟曹操在北方打一场大会战的。
  
  可看曹操的意思,是想分兵多线作战。
  
  所以刘备经过一番考虑过后,决定让各郡太守暂时按兵不动。
  
  他的四万人马,也暂时停留在了青州。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刘备可以同时顾及到北方和南方。
  
  万一南方战事顶不住了,他可以马上南下支援。
  
  若是北方李翊取得了战略优势,刘备也能第一时间入场,给予曹魏致命一击。
  
  做下这个决定以后,刘备又召集了王府里的大臣商议,徐州战场的事宜。
  
  “夏侯渊深谙兵法,善晓兵机。”
  
  “公等以为,若曹魏当真要入侵徐州,当取何处?”
  
  刘备目光逡巡一圈,落在了众人身上。
  
  一人出列,拱手道:
  
  “禀大王,愚以为魏人极有可能从鲁地掠过,然后入侵东海。”
  
  说话之人,乃是幕僚陈宫。
  
  陈宫本为吕布旧臣,吕布被派到辽东去后,陈宫并不愿意跟着去。
  
  便一直赋闲在家。
  
  且不论后人怎么评价陈宫的人品,但当时人是认可陈宫的人品。
  
  就是,“性情刚直,足智多谋”。
  
  是当时有名的名士兼纵横家。
  
  而刘备之所以征辟陈宫为幕僚,还是出于欣赏他的才能。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齐国目前已经与魏国关系破裂,两边争锋相对。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谁干曹操,陈宫都要出来帮帮场子。
  
  当然了,最为重要的原因。
  
  还是陈宫作为东郡名士,在兖州很有名望。
  
  几乎代表了兖州士人的利益。
  
  要知道,兖州虽然被称为是四战之地。
  
  但它县一级的城池足足有八十一座。
  
  如果算上县城下面的军事城堡,那么兖州就有百余座城池。
  
  整整百余座城池,要是硬啃不知得花多长时间。
  
  而陈宫与张邈在兖州掀起叛乱时,曹操还剩几座城池呢?
  
  答案是,只剩三座了。
  
  曹操只剩三座城池,这是连如日中天的袁神都未尝做到的。
  
  这也意味着兖州当时几乎是郡郡叛乱,县县响应。
  
  其叛乱规模之空前浩大,可想而知。
  
  虽然曹操后来平息了兖州的叛乱,但曹操并未跟兖州士人达成和解。
  
  而是选择了把治所迁到颍川,重用豫州士人。
  
  这就使得兖州士人与曹操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了。
  
  但兖州人也无力再掀起一场当年的叛乱,也承担不起叛乱失败的后果。
  
  所以就这么跟曹操僵着,凑合着过。
  
  就在这时,刘备抛出来了橄榄枝。
  
  在诸葛亮等人的建议下,王府需要幕僚。
  
  刘备立马派人携重金,征辟了当时赋闲在家的陈宫。
  
  以这种“千金买马骨”的方式,向兖州士人示好。
  
  常有人好奇,当年陈宫携吕布入徐州时,为什么不跟刘备?
  
  其实陈宫就是东汉标准的士人形象,他只和跟他一个圈子里的士人混。
  
  就跟刘繇说自己用太史慈,会被圈子里的人笑话是一个道理。
  
  当时起于草莽的刘备,陈宫压根儿看不上。
  
  即使是吕布,陈宫也只当他是一个边地剑客,是自己复兴兖州的工具人。
  
  但如今不同了,
  
  刘备早已经证明了自己有能力在徐州立足。
  
  不仅如此,灭袁术、败袁绍。
  
  是天下当之无愧的第一诸侯。
  
  被刘协认了族谱,封了王。
  
  当年跟着刘备打天下的一帮老兄弟也全都吃香喝辣。
  
  李翊得了冀州,关羽得了青州,田豫、牵招得了幽州。
  
  张飞、赵云、陈到、糜竺、简雍在齐王府里的最高层用事。
  
  反观陈宫呢?
  
  一再追求完美,君主换了一届又一届。
  
  可兖州却与他渐行渐远。
  
  连续多年的失败蹉跎,也让陈宫产生了严重的顿挫感与自我内耗。
  
  他开始思考自己这些年到底在做什么?
  
  当年来徐州时,没有跟随刘备是不是一个错误?
  
  虽然很不想承认自己的眼拙,但铁一般的事实摆在眼前。
  
  陈宫在当时就是站错了队。
  
  此前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
  
  陈宫已经错过了投靠刘备的最佳时机。
  
  当年的刘备才刚刚坐稳徐州,正是求贤若渴,急需招募人才的时间段。
  
  彼时的陈宫若是放弃吕布,留在徐州,肯定能够得到重用。
  
  说不定现在已经混上个太守级别的高官了。
  
  但现在,
  
  已经位极王侯的刘备,多陈宫一个不多,少陈宫一个不少。
  
  面对刘备不计前嫌,再次抛出橄榄枝来。
  
  陈宫肯定不能“一错再错”,果断抓住了这个机会。
  
  进了齐王府当了一个幕僚。
  
  刚入职的陈宫,也是想要积极表现自己。
  
  兼之又是干曹操,陈宫也是踊跃发言,为刘备分析曹操可能的用兵方向。
  
  “……魏军并无水师之利,故不敢用重兵于淮南。”
  
  “前既割泰山郡与大王,必不敢逾岭犯徐。”
  
  “故臣料其东线之师,必自鲁出而寇东海。”
  
  “盖东海邻下邳,魏欲速战而下之,以胁大王。”
  
  陈宫本身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兼之又是兖州人,对兖州的地理熟悉。
  
  更对曹操这个人了如指掌。
  
  他断定曹操肯定会走鲁国,然后入侵东海,奇袭下邳。
  
  这对于曹魏想要快速取得齐国国都,占据主动而言,是最佳的进军路线了。
  
  刘备顺着地图上的淮泗沂几条河流,沿线摸挲了一番。
  
  沉吟半晌,对一旁的关羽说道:
  
  “云长,汝即刻前往下邳。”
  
  “徐州之众,交予你来调遣。”
  
  言外之意,刘备把南线战场交给了关羽。
  
  这在大伙儿的意料之中。
  
  毕竟一个片区的总司令,肯定是在李翊、关羽、张飞这三人中选。
  
  李翊已经总督北方了,南方战区不是关羽就是张飞。
  
  “喏!!”
  
  关羽当即领命,带了一万青州兵,便赶去徐州赴任了。
  
  “让元龙将淮南的舟师分一部到徐州前线,供云长调遣。”
  
  考虑到徐州也有不少河流,兼之邗沟河道的竣工。
  
  刘备又下令分拨给关羽一批水师。
  
  好方便他运输粮秣器械。
  
  刘备创业至今,手上能够直接动员的兵马大概在十七万人左右。
  
  这十七万人是在不伤国本,稳定国内局势,所能动用的极限。
  
  但不到迫不得已,刘备肯定不会举国动员到这种地步的。
  
  因为动用十七万军队,就意味着还要动用至少四十万到五十万民夫。
  
  这个代价是刘备很难承受的。
  
  目前徐州能直接参战的兵马有五万,淮南有两万。
  
  算上云长带去的一万青州兵,所以南方战场投入的兵力大概是八万人左右。
  
  八万直接上战场的兵,这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刘备望着统计上来的数字,虽然已是久经沙场。
  
  但还是忍不住写信叮嘱了关羽一句:
  
  “云长如晤:”
  
  “徐州之重,托于贤弟。”
  
  “今以八万之众付卿,非轻也。”
  
  “夏侯渊乃曹营虎将,深谙兵法,切大意不得。”
  
  “愿卿察地形险易,量敌而后进。”
  
  “但有不明之处,可与孔明相商。”
  
  “慎之,慎之。”
  
  待写完这封信后,刘备这才稍稍宽心。
  
  就在临淄静静观望局势。
  
  又过两日,人报丞相李翊自北方而来。
  
  刘备颇感震惊,即命李翊来见,问:
  
  “……丞相不在渤海守冀州,怎么独自来青州了?”
  
  刘备见李翊也没带多少人,知他肯定是有什么事情要办。
  
  李翊乃道:
  
  “闻大王大军停驻于临淄观望,翊身在河北,特来拜谒。”
  
  刘备松一口气,又道:
  
  “虽然如此,然丞相身兼北方军务。”
  
  “曹贼随时可能用兵,丞相还是先回河北去为好。”
  
  李翊微微一笑,柔声宽慰刘备道:
  
  “大王勿忧,臣已遣张郃、高览两位将军守巨鹿、甘陵。”
  
  “至于渤海,有徐晃、张辽,荀攸、徐庶。”
  
  “不会有失,愿主公勿忧。”
  
  北方的大臣不在少数。
  
  但李翊重用的武将,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张郃、高览等河北老将,一种是张辽、徐晃的徐州旧将。
  
  同理,荀攸是老臣,徐庶是新人。
  
  让新老达成平衡,是李翊一贯的用人风格。
  
  “曹贼集重兵于淮南、东线,其志不独在北疆。”
  
  “是故北境守备空虚,兵不足以当我。”
  
  “贼素畏我,若我不先动,彼必不敢轻举。”
  
  李翊进一步为刘备分析当前的局势。
  
  他在河北的人事安排已经妥当,曹操没有往北方继续增派人马。
  
  既然没有兵力优势,那李翊便敢断定曹操不敢向动手。
  
  也正因为如此,李翊怀疑此前曹操举国动员,往河北增益军马是魏国细作放出的假消息。
  
  从种种细节上来看,曹操在东线战场与南线战场上投入的兵力,是要大于北方的。
  
  其实这样也更合理。
  
  为何?
  
  曹操现在的治所就在河北,他的魏郡根本没有什么纵深。
  
  真打起来,基础设施破坏必然极为严重。
  
  所以想把战线往东线移,反过来威胁刘备的治所,便是曹操打得如意算盘。
  
  “依照丞相之意,魏国为将兵力集中在东线战场?”刘备问。
  
  “臣此行,正为巡徐州,以筹攻守之策。“
  
  “若魏果举国伐徐,可使云长固守。“
  
  “愿大王益臣偏师,臣当北上取曹氏河北余土。“
  
  “如此则河北可定,天命必归于齐矣!“
  
  好罢……
  
  刘备背着手,蹙起眉头,又问:
  
  “那丞相在河北想要多少人马?”
  
  “兵势未明,或一二万,或三四万。”
  
  “方今战端初启,胜负难料,未可遽断也。”
  
  李翊十分坦诚地向刘备表示,现在还不能确定。
  
  如果只是让李翊在北方击败曹操,那他不需要刘备给他增益人马。
  
  只有河北兵就够了。
  
  但问题是他不是要打败曹操,而是要侵吞占领曹操的领土。
  
  如果要完全消化,并控制北方的魏土,使之不会反扑。
  
  那就必须找老刘多要点儿人。
  
  “此外,近闻幽州豪族屡弑长吏,树叛旗以抗王命。”
  
  “然大王勿忧,臣已遣国让往镇之,必不使其乱。”
  
  “目今幽州稍安,惟欲益豫万骑,以靖边患。”
  
  “既可弭内乱,兼御鲜卑之扰。”
  
  李翊一面给刘备汇报幽州的工作,一面又解释了为什么要找老刘继续要兵。
  
  不单单是给自己要的,也是为幽州田豫要的。
  
  幽州本来就是苦寒之地,需要靠冀、青二州的钱粮赋税来填补每年的空缺。
  
  刘备忍不住调侃道:
  
  “幽州新附,增兵镇抚,固其宜也。。”
  
  “然丞相何独惴惴于北狄乎?”
  
  “寡人观鲜卑,岁遣使贡,执礼甚恭。”
  
  “以丞相百战之威,竟畏此撮尔小虏耶?”
  
  所谓国恒以弱亡,独汉以强亡。
  
  随便一个割据军阀,都能暴揍周边的异族政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