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小刘为夫纾困 (第2/2页)
即便导演自己不承认,但这个镜头被广泛解读为在庆祝和亵渎被屠杀者,在犹太世界里引起了极大争议!
小刘自然还不太知晓这些弯弯绕绕,听着男友和记者的解读暗暗点头。
“《零点地带》被《电影手册》痛批之后,还连累了《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这样的二战灾难电影。”
“作为导演,我是比较认同《电影手册》的观点的。”
“在大屠杀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题材里,导演对于镜头、剧本、人物的设计,就是导演自身立场的体现。”
“对于艺术家来讲,无论是有什么样的艺术理念和构想——”
“在这样全人类和全民族的人道主义灾难前,此刻都必要让位于道德立场,不能因为自己的镜头语言,给观众造成误导。”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没有商榷的余地的。”
现场的华人媒体都神情激动地鼓掌,认可这位青年导演的深刻认知。
还是回到太郎的《金陵!金陵!》中来,无论此人究竟有无包藏祸心,总之已经被路老板送进去踩缝纫机了。
但他自己所认为的以善良的鬼子为主角更加艺术,却大大地伤害了民族立场和民族感情。
用追求艺术的借口,在这样一个全民族最血腥和疼痛的伤疤上撒盐,是可耻和不负责任的。
这还不像潜伏中的谢若林讲:两根金条,哪一根高尚,哪一根可耻。
因为电影的文化产品属性,在这样的题材里,导演的镜头、角色和拍摄思路确实被赋予了道德感。
中国媒体被叫了两家,新闻官点了德国《明镜周刊》的名。
也许是觉得在老狐狸路宽身上挖不出什大料,后者对有德国血统的汉克斯更感兴趣一些。
“汉克斯先生,您和好莱坞的斯皮尔伯格、伊斯特伍德两位奥斯卡最佳导演都有过合作,和这一次同路宽导演合作,有什么异同和感想?”
这话有些明中立,实贬的意思。
人家两位导演都是奥斯卡最高荣誉获得者,你路宽声势再大,至少目前不是。
只可惜汉克斯在这部电影拍摄过程中已经被完全征服了。
阿甘微微挑眉,摩挲着下巴假装思考,老影帝了。
“史蒂文是用镜头讲述史诗,伊斯特伍德让我明白表演的克制与力量。”
“路给我的感觉。。。很复杂,像是一个疯狂艺术家和苛刻的工程师的集合体,非常偏执,有那么一刻瞬间我们都感觉他精神不大正常——”
他侧头看了眼刘伊妃:“即便对Crystal这样可爱的女朋友都是这样,况且我和摩尔又不会中国功夫,所以也不敢有什么反应。”
台下记者们哄堂大笑。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赞叹:
“我不是太喜欢比较导演们之间的差别,在我看来都是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但如果叫我来评判的话。”
“斯皮尔伯格是电影界的交响乐指挥,伊斯特伍德是西部片的传奇枪手,路更像一个拿着画笔的炼金术士,总能在你以为‘这已经是极限’的时候,变出更惊人的东西。”
汉克斯回答完毕,对着路老板幽了一默:“Boss,记得帮我回美国的飞机升个舱。”
又是一阵掌声加欢笑,鬼子记者走掉以后,采访现场就比较和谐了。
中国媒体的助攻型发问,汉克斯和摩尔的口径一致,还有刘伊妃的驾轻就熟。
也许是觉得实在挖不出什么大新闻,采访后期的问题几乎都给到了小刘。
香江《文汇报》:“伊妃你好,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为贴近张纯如的形象,你不仅研读大量史料,甚至因沉浸角色产生心理压力,发生了一些小状况。”
“这种忘我的表演方式是否的常态?如何平衡投入与自我保护?”
因为准备报考人艺,出国前很是研究了一番表演理论的小刘拿起话筒:“其实路宽导演、汉克斯、摩尔都在拍摄过程中一直提醒我这个问题。”
“我自己后来也反思了很多,最后的小波折差点就让电影如期上映和展映成了问题。”
“从斯坦尼的角度讲,是要演员成为角色,就像张纯如女士的愤怒与悲伤,我必须先理解它,才能让观众相信它。”
“而布莱希特则要演员观察角色,演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像站在镜子前,既能投入,又能随时抽离。”
“但也许是我对表演的理解还比较片面,我只能像格洛托夫斯基训练法里要求的一样——”
“像剥洋葱一样去表演,一层一层地撕开自己,自然而然地流泪,即抒发情绪。”
一位德国记者举手:“Crystal,你是学习格洛托夫斯基流派的吗,那应该知道德国的梅尔辛。”
“是的,我知道。电影中福田永助的扮演者冯远争先生,就是梅尔辛的弟子。”
小刘笑道:“这次来德国,冯特意请我给他的老师带了礼物,我会去专程拜访、学习。”
露特梅尔辛是20世纪后期格洛托夫斯基表演学派的重要传承人,以身体训练与心理挖掘的结合著称。
她崇尚的表演教学方法是去技术化,专注于演员身体与情感的极限探索。
小刘这种演员的身体条件和基础,会是她欣赏的那一卦。
《好莱坞报道》记者提问:“我们关注到柏林影展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后,是1992年27岁的张漫玉小姐。”
“Crystal今年20岁,对自己的获奖有预期吗,觉得自己能否竞争一下柏林影后,像92年的张漫玉和95年的萧芳芳两位华人女演员一样?”
小刘姣好的面容带着一丝恬淡,自然将垂落的发丝别到耳后:
“三年前漫玉姐凭借《清洁》在戛纳拿到影后桂冠,当时我就坐在台下,说实话我心里羡慕极了。”
“对于演员来讲,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是最值得开心的事情。”
“至于能否在这样的年龄斩获桂冠,那是评委的事,我负责演戏,他们负责惊喜。”
这话讲得坦诚也谦逊,可谓用演员最本真的热情做了回应,博得了很多西方记者的好感。
时间过得很快,世界公认的两家专业媒体之一的《电影手册》获得了最后一个发问的机会:
“请问路导,我们从影展官方得到的消息,您这一次带来的拷贝有几个不同时长的版本,请问是有什么考虑?”
法国的《电影手册》、英国的《视与听》是全球公认的两个权威电影媒体,后者从柏林官方拿到这样的消息不奇怪。
“《历史的天空》目前我剪了三个版本。”
“一个是五个小时的加长版,很多历史镜头、拉贝和魏特琳在金陵的事迹都会详细展开,而不是像这一版提纲挈领,选取精华和人物矛盾焦点。”
“一版是导演剪辑版,时长在3个半小时左右,主要是我自己的实验电影,用了很多拍摄中奇思妙想的探索镜头,用来跟同行们交流,马丁·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昆汀在北美都提前看过。”
“还有一部就是大家看到的公映版,缩减到了2个半小时,其实也相当考验观众的耐性了。”
电影的剪辑是赋予电影二次生命的过程,不同的使用目的和不同美学观点的人来剪,带来的效果大相径庭。
加长版和标准版、缩减版的取舍,很考验导演个人对市场的研判能力。
电影史上不乏一些公映的时候惨淡收场的烂片,但是在加长版中复活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往事》。
意大利导演莱昂当初推掉了《教父》的拍摄准备这部恢宏巨作,因为没有终剪权,最后229分钟被制片方华纳兄弟剪掉了一半。
资本家们把后世观众很喜欢的闪回画面,如“中国剧院”鸦片馆场景、黛博拉与面条的情感线细节大量删减,最后大扑。
很跌宕起伏的是2004年,英国的《视与听》杂志把把莱昂生前251分钟的导演剪辑版重新拿到戛纳首映,宣传“让电影回归初衷”。
最后口碑逆转,在全球艺术影院上映,彻底扭转了影片的评价。
但导演莱昂在1984年面对《教父》的大爆和《美国往事》的大扑,抑郁成疾后在当年就去世,真真地属于被资本坑杀了。
从这个角度看,加长版对于完整地阐述导演理念是有好处的,不过路宽还是选择了最贴近市场的标准版,没有一意孤行去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永远不要挑战观众。
因为电影的场景和主题太过严肃、压抑,即便是利用三线叙事、不断地给观众解压、商业化改编来推动观影的持续性,但加长版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最为反面的例子,是洗衣机的狐朋狗友哈维曾经反其道而行之,帮助多纳多尼的《天堂电影院》起死回生——
《天堂电影院》最初版本长达175分钟,内容冗长、节奏缓慢,其中几段主人公的感情戏不仅多余还特别狗血。
被犹太安禄山独断专行地剪成了124分钟的公映版上映,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成为一代影史经典。
从这个角度看,哈维在酒色财气之外,是很有几把刷子的。
准备了五年的剧本,拍摄了一年半的电影,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新年第一天,算是迎来了一场开门红。
无数的影迷、嘉宾、记者们开始为《历史的天空》感到疯狂。
没有人想到这位中国导演在《返老还童》之后,依然能在叙事手法、镜头语言、场面调度上有这么大的进步和提高。
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疯狂的结果很明显——全世界的媒体记者们要求采访加场,德国和欧洲云集的观众们要求电影节加场。
路老板带着剧组每天马不停蹄地奔忙在宣传、采访,以及和当地和平组织沟通交流的路上。
既是为欧洲票房做好前置性宣传,也是为十几天后的奥斯卡开始造势。
与此同时,哈维和北美问界的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开始同北美院线进行最后的确认沟通,将在2500块屏幕同时开画!
这个数字对于这样的题材来讲不可谓不高,很显然柏林前方传来的重大利好是推动因素之一。
首映后第二天,本届柏林影展的第一部电影场刊评分,以及欧美主流电影媒体的官方评论密集出炉。
《历史的天空》也如期开始了对柏林金熊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