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书库 > 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 > 第四百零四章 小刘为夫纾困

第四百零四章 小刘为夫纾困

第四百零四章 小刘为夫纾困 (第1/2页)

提到《历史的天空》,从十四岁半入行,拍的电视剧电影加起来近十部,刘伊妃从来没花费过这么长时间去准备一部作品。
  
  从拿到剧本起的通盘研读,切磋琢磨。
  
  到后来生日事件后远赴北美,和张纯如朝夕相处,阅读她的著作和手稿、手记。
  
  此间前后一年,张纯如读过的资料她都读过,而且是高强度、高密度地直接看她搜集的史料和影像资料、录音文件。
  
  知道自己天赋不够,那就只能天道酬勤,先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
  
  如果演的不好,那把我自己变成你,总行了吧?
  
  这也是刘伊妃体验生活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神萎靡,差一点PTSD的原因,太投入了。
  
  后来葛西雄和太郎父子整出的《历史的天空》剧本初审事件,当时问界的做法是在网络上抛出两部剧本的对比,供大家比较。
  
  直到路老板授意自己的手套老董,一套组合拳带走了这对父子,当时的她就坐在车里,透过宾利的前档,像是在看一场电影。
  
  今天这个场合也就是张纯如不在,也不适合在。
  
  除了她之外,要论对这段惨痛历史和细节的熟知程度,刘伊妃堪称专业级了。
  
  听到刘伊妃主动请缨来应对复杂局面,居文沛惊讶地看着这位秀骨清姿,眉眼如画的内地女星。
  
  这一刻只觉得以前那个灵动仙气的赵灵儿、清冷疏离的小龙女,这一两年里像是又有了些许变化——
  
  在依旧如故的美丽温婉里,又多了些经过角色、生活淬炼的坚韧和锋芒。
  
  像是带着电影中张纯如的气质走出了银幕,但又确确实实是她自己。
  
  身边的路宽眉梢微动,默不作声地听着小刘调整好话筒后的对答,很放心地将场面交给她。
  
  这些年来,两人一起经历过的波折太多。
  
  香江小天王截胡、周军和华艺黑料攻击、水磨镇车祸、邓温迪恶意构陷、右翼疯狂骚扰。。。
  
  开始是路老板给还没长大的小姑娘撑伞,再后来是两人并肩面对这世上的风雨。
  
  凡六七载,携手同行,共赴诸难,每临危局,皆能配合默契,险处还生。
  
  “看来百田记者今天是有备而来。”
  
  刘伊妃微笑看着专程挑事的右翼记者:“你讲的这位陆导演,因为触犯国家法律被绳之以法,个中原因我们今天不讨论。”
  
  百田尚树知道路桑是大大滴狡猾,但还没有特别看得起这位花瓶一样的女演员:
  
  “我们今天只讲艺术和作品,从剧本上来讨论路桑的电影,做一些文化交流。”
  
  “至于这位陆导演发生了什么,是不是被人诬告陷于囹圄,我不关心。”
  
  小刘心里哂笑,被你个老鬼子一屁蒙对了,就是洗衣机干的“坏事”!
  
  她面色清冷:“那好,我同你聊一聊你所谓的艺术和作品。”
  
  “评价一部历史传记片的优劣,底线是要还原事实,不能虚构妄想,这个观点你认可吗?”
  
  “认可。”百田尚树微笑:“所以我才认为路桑电影里把日苯兵的形象通通打入谷底,是不恰当的,这太脸谱化,也不符合事实。”
  
  “和你们中国这位陆钏导演的剧本,有一定差距。”
  
  “看来你还是比较无知啊,百田先生。”
  
  小刘的言辞突然锋芒毕露,记者们对着她一顿快门咔嚓,镜头里的女演员脊背笔直如青竹,眸光沉静似寒潭。
  
  “你手里的剧本我也看过,我简单提几点违背历史事实的细节吧。”
  
  “第一,陆钏的剧本刻意淡化拉贝先生在救助难民中的作用,为了突出情绪,让他给难民们下跪。”
  
  “根据《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和《程瑞芳日记》,真实历史是难民们给他下跪。”
  
  “第二,陆钏剧本中的唐先生,即拉贝的秘书,原型就是《历史的天空》中的韩湘林,是个有担当的中国人,在战时担任国际委员会的后勤主任,救助了很多可怜人。”
  
  “但在你手里的这份剧本里,韩湘林是个不折不扣的汉奸,卖主求荣。”
  
  “第三,陆钏剧本中把大屠杀和慰安妇制度混为一谈,而根据张纯如的考证,后者的设立时间在1938年1月,而不是1937年年末。”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以上说的观点有《拉》、《魏》等诸多东西方普遍认可的史料证实,百田尚树如果感兴趣,剧组可以让历史顾问团队给你上上课。”
  
  “说得好!”、“太棒了!”
  
  居文沛等在场的华人媒体立刻奉上热烈掌声,真是令人惊喜的应答,看来能在电影里演成这样,是真的下了死功夫的。
  
  百田尚树脸色青一阵白一阵,他也是在观影过程中发现问题,想了这么一个办法来胡搅蛮缠。
  
  这份剧本和《楠方》的报道都是临时传真到酒店,专程拿来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用以混淆视听。
  
  他哪里知道太郎这把枪这么废物,这么多历史常识问题的错漏,你拍尼玛的电影啊?
  
  历史题材剧本,连基本跟史实的吻合都做不到,就跟写历史频道乱弹琴一样,是不会有说服力的。
  
  百田尚树发现自己真的“上树”了,有些进退失据的窘迫。
  
  身后同行们的窃窃私语,上下打量这位《产经》评论员的目光,都有若实质地叫他难堪。
  
  “百田记者?百田记者?”刘伊妃“善意”地提醒年过半百、鬓角灰白的右翼记者:“你如果还有问题,不妨回座位坐着讲,但最好遵守现场秩序。”
  
  少女睫毛轻颤,颊边梨涡若隐若现,分明是娇憨模样,吐出的字句却绵里藏针。
  
  居文沛总算寻着了机会,同一帮华人媒体一起鼓噪施压,驱退了老记者。
  
  百田尚树脸皮比城墙还要厚,对着台上剧组、台下记者们分别鞠躬:“我保留我的意见,至于刘小姐指出的问题,我会再研究,打扰了!”
  
  说着径直离开了采访现场。
  
  最遗憾还是西方媒体。
  
  除了专业的电影媒体外,这里面其实也不乏索尼、东芝、丰田等企业暗中联系的墙头草。
  
  如果刚刚真的能“两败俱伤”,或者辩出个有争议的局面,他们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写就雄文。
  
  特别是路宽,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他现在是很多西方媒体的靶子。
  
  譬如今天现场第一排的德国顶级媒体《明镜周刊》,在后世5月刊登《北平的谎言》一文,言称东大通过奥运粉饰任权问题。
  
  法国最权威的电影类综合媒体《费加罗报》,也是戛纳影展的官方合作新闻媒体,在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期间被暴徒袭击时,把袭击者描述为“自由卫士”。
  
  北美的《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自不必提,都是老黑子了。
  
  因为路宽的身份、财富、名望、地位,以及六七年以来在国内外编织、串联起来的利益网络,他免受了很多攻击和困扰。
  
  但就像他在电影中所讽刺的,整个西方对于正在崛起的东大的昭彰的恶意,显然也是无处不在的。
  
  这并不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你肩上扛着总导演的头衔,只要你代表了国家利益,就永远是舆论工具的靶子。
  
  一旦他犯错,不说别人,新闻集团转瞬即至。
  
  今天现场路老板不得已的沉默是明智之举,只不过现在的他,也远不是从前孤军奋战的他了。
  
  刘伊妃是个聪慧的女子,在洗衣机主观、客观的打击、磨炼下,特别是这两年经历、见识的多了,成长极快。
  
  一幅他精心绘就了七年的画,中途自己醒悟过来跳出了画框,再与他结合时,已经拥有了完满、成熟的灵魂。
  
  也算是曲线救国了。
  
  百田尚树败退,小情侣的目光在镁光灯下短暂相接。
  
  刘伊妃冲男友微不可见地挑挑眉邀功,台下的快门声骤急如雨,把路宽微笑的表情收束在镜头中。
  
  小鬼子打岔了几分钟,柏林影展的新闻官继续点名。
  
  国内期刊《电影艺术》记者吕松:“路导,借着刚刚的话题继续讲,我们其实之前通过您和陆钏导演两位的剧本对比,除了对待历史细节的还原存在差距外,其实在镜头设计也有很大的差别。”
  
  “陆钏导演剧本的很多关于战争和日军的镜头设计,都比较。。。”
  
  吕松斟酌一下:“都比较雄伟吧可以说,请问路导对于您和他的镜头设计,特别在敏感的战争、屠杀场面上,有什么看法。”
  
  《电影艺术》是国内隶属于文联旗下电影节协会的专业电影杂志,很具有学术性、权威性、行业代表性。
  
  仅从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来看,就显然不是居文沛那种面向大众的科普型电影媒体可比的了。
  
  面对的对象不同,媒体分工自然也不同。
  
  后世太郎的《金陵!金陵!》争议颇多。
  
  暂且不去提他杜撰出的“角川”一角这个最大的争议,仅就太郎的镜头语言来看,也是耐人寻味的很。
  
  譬如他设置了日军跳舞祭祀的戏份,镜头中的鬼子们队列整齐、活力四射,面容青春洋溢;
  
  再譬如他镜头下的行军、队列、军号仪式等都雄壮开阔,不乏仰拍的角度去诠释刻画,加上冷峻的画风,俨然一副“帝国之黎明”既视感。
  
  这究竟有没有问题?
  
  从艺术的角度看,这可以解释为展现侵略者的复杂性,拒绝脸谱化,超越“二元对立”的历史反思。
  
  但关键你太郎是个中国导演啊?!
  
  就像电影中何泽慧院士在自传中所述——科学没有国界,在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一定程度来讲,对于电影这种文化产品,导演在拍摄立场上的歪屁股,比很多领域的落后都要可怕。
  
  在这个问题上,因为前世养母曾文秀被牵扯进某文艺界的运动中,路宽自然是有深刻认知的。
  
  “这个问题很深刻,谢谢吕记者。”
  
  路老板肃声道:“各位都是专业的电影媒体,应该知道1995年彭特克沃的《零点地带》吧?”
  
  台下包括吕松在内的各国电影媒体记者都默然颔首,品味着这位中国导演的潜台词。
  
  彭特克沃在1960年拍摄了一部讲述二战和集中营的《零点地带》。
  
  影片在50年后的1995年,即二战结束50周年纪念之际,因对纳粹集中营中“囚犯管理者”Kapo的复杂刻画,引发了对“道德模糊性”的激烈讨论。
  
  简言之,他和太郎一样,都采用了很多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
  
  比如影片的主人公自杀时,导演用的是平移镜头,但是在成堆的尸体出现后,镜头又被推至高处,最终落在一个张开手臂的天使雕塑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