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书库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 第三百四十五章 正式撤藩!开科取士和京师大学!

第三百四十五章 正式撤藩!开科取士和京师大学!

第三百四十五章 正式撤藩!开科取士和京师大学! (第1/2页)

随着叛乱的平息,大明勋贵豪商出海,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不久之后,一封圣旨刊登在了《大明日报》上。
  
  “自太祖开国,分封藩王,本为拱卫皇室、安邦定国之策。”
  
  “然时移世易,今北方边疆已定,再无动乱之忧,而藩王之制渐生弊端。”
  
  “土地财赋集于一方,军权在握,隐忧日显,长此以往,恐危及国本,扰民生息。”
  
  “朕承天命,君临天下,念及大明江山社稷之稳固,万民苍生之福祉,以天下为念,决意革新。”
  
  “自即日起,撤除现有一切藩王封号,收回封地、军权、财赋之属,一应归朝廷统辖。”
  
  “诸藩王及眷属、属官等,需尽速筹备,移往海外之地,重新就藩。”
  
  “从今往后,大明藩王,只封边远蛮疆之地。”
  
  “朕望尔等能效仿周王朝之藩王,怀壮志豪情,开疆拓土于蛮荒之域。”
  
  “海外之地,虽艰难险阻重重,然亦充满机遇,正可为我大明拓展新土,扬我华夏威名。”
  
  “朕深知此举不易,然为大明万世之基,不得不为。”
  
  “朝廷亦会妥善安排行程,供给必要物资,保尔等途中无虞。”
  
  “抵达海外后,诸藩王若能勤勉奋进,建功立业,朝廷亦不会忘却尔等功绩,当有封赏。”
  
  “望诸藩王深明大义,顺应天命,勿生异心,速遵朕旨行事。”
  
  “如有违抗,定当以国法论处,严惩不贷。”
  
  “钦此。”
  
  这道圣旨一经公布,立时在朝野间引发了轩然大波。
  
  此前藩王叛乱之事,朝廷虽未明文昭告天下,但在民间早已传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如今朱允熥一道圣旨,将所有藩王废除藩位,将其全部分封至海外,自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天啊,陛下竟然下旨废除了天下藩王!”有人惊讶万分地说道。
  
  “当初诸藩王谋逆叛乱,居心叵测,如今被废藩,也算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
  
  有人接言,脸上带着一丝解气的神情。
  
  “严格来讲,并非是废除,而是移藩海外。”
  
  另一名较为冷静的人纠正道。
  
  “听说海外之地富饶无比,眼下勋贵豪商都争着出海,藩王们出海,似乎也不算是多大的惩罚吧。”
  
  有人小声嘀咕着。
  
  “话可不能这么说,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海外之地或许是捞金的好去处,但藩王们在国内早已尽享荣华富贵,如今出海,远离故土,失去了在国内的权势和根基,肯定会历经一番磨难。”
  
  “陛下旨意已下,他们也只能服从。”
  
  “是啊,而且不管怎么说,连藩王们都出海了,咱大明向外扩张的国策,是就此定下了。”
  
  “眼下朝廷还在对女真三部用兵吧,听说是连战连捷,想必也快要平定了吧。”
  
  ……
  
  很快,藩王们便纷纷登船,一艘艘地启程出海了。
  
  朱允熥也极为重视,多次亲临金陵城的码头,为他们送行。
  
  展现出其作为晚辈的“孝心”!
  
  原来各藩王所率领的三卫亲军,在被收缴武器之后,一部分仍作为藩王的亲卫,随藩王一同出海。
  
  这部分人所占比例极少,还不到十分之一。
  
  毕竟,出海航行所需的人力有限,无需过多人马。
  
  另一部分则被编入大明军事学院,接受全新的思想教育和军事技术培训,等待日后编入新军。
  
  而更多的士兵,则转身成为了工人,进入金陵附近的各个工厂工作。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越办越多,规模也日益壮大,对工人的需求自然也越来越大。
  
  藩王的亲军们个个身强体壮,无疑是十分优秀的劳动力人选。
  
  ……
  
  “朱高煦赐自尽!”
  
  勤政殿内,朱允熥面色冷峻,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
  
  虽然叛乱已然平息,但余波尚未完全消散,对于牵涉其中的人员,必须要妥善处理。
  
  “那燕王他们呢?”杨士奇恭敬地出言询问道。
  
  “也让他出海吧。”
  
  朱允熥一边说着,一边在地图上画了一圈。
  
  “就是这一带,让朱棣和朱高炽前往此处。”
  
  他所指的地方,正是欧洲。
  
  那里与其他蛮荒之地截然不同,早已是诸国林立,彼此之间战火纷飞、征战不休。
  
  而朱棣向来热衷于率兵出征作战,将他派往欧洲,恰好能让他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
  
  “对于枪械厂的吴子承、张沐阳,以及子弹工厂的陆有林、张伯约等人,该如何处置,还请陛下示下。”杨荣又进言问道。
  
  “该怎么处置,朝廷自有规章制度。政务处和军务处商议一个章程,呈交朕签字核准即可。”
  
  朱允熥一脸轻松地做起了甩手掌柜,似乎对此并不在意。
  
  “遵旨!”殿下的众大臣连忙齐声应道。
  
  “陛下!”吏部尚书詹徽出列,恭敬地说道:“自陛下亲政以来,设立了政务处、军务处,又增设了诸多部门,所用官员的人数大幅增加,如今朝廷的官员,已然隐隐有了供不应求的趋势。”
  
  “臣以为,陛下该开恩科了,今年组织秋闱,明年入京考试,如此方能解决朝廷的用人之忧。”
  
  “科举考试?”
  
  朱允熥微微一愣,随即陷入了沉思。
  
  其实这件事,他此前与杨士奇、杨荣、姚广孝等人早已商议过。
  
  用人之道,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平心而论,科举考试并非是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
  
  然而,除了科举之外,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举孝廉?
  
  世袭制?
  
  还是军功爵制?
  
  实际上,对于军功爵制,朱允熥虽未明确下旨推行,但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在实施。
  
  藩王以及功勋豪商出海,便是一种变相的军功爵制。
  
  他们在海外获取利益,不仅能够发家致富,还会得到朝廷的封赏。
  
  对于其中能力出众、脱颖而出的人,毫无疑问会被提拔为官员,甚至封爵。
  
  这便是事实上的军功爵制。
  
  不过,这种事情,只需默默推行即可,无需过多宣扬,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论。
  
  然而,出海的“军功爵制”,只能解决出海人员的官员需求问题,大明国内仍需寻找其他的用人方法。
  
  尤其是在他掌权之后,朝廷的机构不断扩充,官员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