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 体系 (第1/2页)
郭川彻底下定决心,将要投身空气悬挂的国产化突破,由此带来的是王晓萱主观能动性的落实。
对于俞兴而言,郭川是要做碳硅集团的一级供应商,王晓萱则是要做给郭川供货的二级供应商,而她为了做好囊皮也自然要寻求属于她的供应商。
供应链如此环环相扣,最终才能孵化出电车项目的成功。
俞兴是过了两天才联系了临港管委会那边,询问郭川这类公司能拿到什么样的优惠政策,算是给予一次内推,想着两边回头再接洽细聊。
然而,联系是上午的事情,下午就有了来自副主任朱泽辉的电话,要约着直接见面聊。
朱泽辉不光是临港的副主任,也是浦咚新区的领导,他这样的态度是让俞兴颇为意外的,于是就择日不如撞日的约在了晚上,直接定在金融中心。
从浦咚的办公楼到环球金融中心只有驱车15分钟的路程,来往还是相当方便的。
晚上八点钟,俞兴见到朱副主任,听到的第一个问题就让他感觉到对方的胃口很大。
“俞总,碳硅集团这个配套企业,按照你们的预估,这种研发合作的还能有多少家?”朱泽辉的目光没有局限在郭川这么一个空气悬挂项目上,而是注意到这次所反应出来的情况。
碳硅集团之前提交的项目书里有提到产业链与供应商,但这种情况的描述很少,也比较模糊。
朱泽辉今天聆听汇报的时候想到这个问题,询问下属也没得到答案,干脆就直接找上正主。
“这个很难说,是看供应商自己的情况。”俞兴斟酌道,“像郭总要做的空气悬挂,我本以为他要在长春做,因为他好像一直在那边活动,但这次就对临港比较感兴趣,完全出乎意料,嗯,也可能是想和我们一起分摊研发成本,这种只有深度合作才能最大概率的双赢。”
朱泽辉换了个角度询问:“碳硅集团要做出一款成功的汽车,需要多少供应商?像郭总这种深度联合的又有多少?”
“直接给我们供货的一级供应商在500家左右。”俞兴报了个数字,笑道,“深度联合也说不准,主任,如果是在临港做配套,需要取决于我们产品的市场反应,也得看咱这边的政策怎么给。”
他觉着这次会面的性质没那么官方,也就更直接的说道:“临港如果能给钱给地给税惠,那肯定是更有吸引力,毕竟长三角这边本身就有供应链。”
朱泽辉沉吟道:“这都得按流程。”
俞兴觉着,要是都得按流程,那今天这趟见面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他争取道:“流程肯定是尊重的,但是,主任,我们摸国内供应链的情况,嗯,还是拿一个典型的项目举例子,‘智波’公司是我们投资的一家研发毫米波雷达的项目,这个东西是国外有但不卖给我们的,他们把功能放在高端车型上面,所以,国内既没有中高端车的需求,也没有热门的研发土壤,我们不投,它现在就是没人做。”
“这种冷门项目,它就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我想的是,如果临港或者申城的国资愿意出钱,那我们就不用求人如吞三尺剑了。”
“这个项目做出来有没有意义呢?至少,它如果能在临港开花结果,那就是国内汽车产业链的独一份。”
“这是一朵小花,如果能多开几朵,我有一个更好听的词叫做‘生态协同’,有一句更好听的话叫‘临港汽车产业链的生态协同’。”
俞兴说到这里停顿两秒,继续说道:“我说这些话当然是有立场的,希望碳硅集团能从中获利,取得成功,但我们也不是一定成功,如果碳硅集团没做好电车,像郭川的空气悬挂,像智波的毫米波雷达,它的生产线,它的技术,那都还是在临港这片土地上,都是跑不掉的,也就仍然对临港极其有益。”
朱泽辉听到这里,忍不住笑道:“俞总,你是会游说的。”
“嗯,我是觉得把事实情况说清楚就是最好的游说。”俞兴还在继续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