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封赏圣旨 (第1/2页)
两股不明势力,事有轻重缓急。
对于帮助宋军夺取兴庆府的五百人,赵孝骞的态度是暂时放下,目前来看,这股势力比较友善,没有对大宋造成损害,可以搁置再查。
而在峡谷伏击宋军的那股势力,是实实在在的敌对势力,是迫在眉睫必须查清楚的。
具体的查案过程交给皇城司,赵孝骞只需要知道结果。
有了赵煦的特旨,皇城司可谓真是先斩后奏,皇权特许,任何与此案有关的官员都无幸免,冰井务的刘单想必更忙碌了。
回到王府,赵孝骞疲惫地打了个呵欠。
昨晚他才是没逃过婆娘魔爪的人,而且还是三个婆娘。
古代有权有势的男人娶那么多老婆,其实不可能真的夜夜笙歌,再厉害的男人都会被掏空。
主要是男人终其一生都难逃天性,那就是……这个我没玩过。
回到王府后,赵孝骞补了一觉,睡到下午时分,又被鸢儿小心翼翼地叫醒。
宫里来了封赏旨意。
赵孝骞急忙起身,在鸢儿的侍候下穿戴官服,匆匆赶往前庭银安殿。
银安殿内,中书舍人张商英含笑站在殿中,殿内摆好了香案,赵颢早已恭立等候。
赵孝骞入殿,父子同时面北行礼,张商英这才展开黄绢宣旨。
一通诘屈聱牙生涩难懂的制式骈文念下来,赵孝骞依稀明白了意思。
果然是一道封赏旨意,而且赵煦再次为宗亲子弟破了例。
“领签书枢密院事”,“领知真定府事”,“端明殿学士”,“柱国”。
四道封赏,全都是重量级的。
签书枢密院事,是枢密院的第三号人物,相当于三把手,总领监察全国兵事。
端明殿学士,意味着正式踏入了文官的身份。
“柱国”是勋官,无实职,但大宋官制勋官共计十二转,其中最高等的勋官是“上柱国”,封赏赵孝骞的“柱国”属于排名第二。
令人意味深长的是“知真定府事”,也就是真定知府。
真定府,位于大宋北面,恰好是在宋辽边境上,是典型的边城,而更有意思的是,真定府也靠近燕云十六州。
这四道封赏旨意,信息量可谓巨大。
赵孝骞听明白旨意后,不由愣在原地,还是身后的赵颢拽了他一下才醒过神来,恭敬面北谢恩后起身。
双手接过封赏圣旨,与张商英客气寒暄了一番,直到张商英告辞离去后,赵孝骞转身就朝王府下人吩咐,令人速请蔡攸赴王府一叙。
赵颢却叫住了他:“为何叫蔡攸?”
“孩儿对封赏旨意不甚明了,蔡攸算是孩儿的幕僚,请他帮我解释一下其中的深意。”
赵颢指了指自己的鼻子:“本王不是人吗?本王不能给你解释吗?”
赵孝骞顿时露出复杂的眼神。
父亲,当然是一位好父亲,但除此之外,赵颢在汴京吃喝嫖赌的老纨绔之名有口皆碑,如此深奥的圣旨,他能懂什么?
曾记得当初刚穿越过来时,赵颢好不容易奋发图强掺和了一回政治,还倒霉催的站错了队,差点被赵煦当成炮灰办了。
若不是顶着皇叔宗亲的身份,这会儿赵颢该过周岁生日了……
让他来解释圣旨,靠谱吗?
吾爱父亲,但吾更爱真理……
父子俩沉默对视,良久,赵孝骞哈哈一笑:“父王,莫闹了!这儿有正经事呢!孩儿出门一趟,去去就回……”
“竖子!你给本王站住!”赵颢气坏了:“你刚才看垃圾似的眼神,令本王很不爽!”
“父王,孩儿刚才的眼神绝不是……”
话没说完,赵颢伸手拽住他:“走,随本王去书房!”
王府后院书房内,赵孝骞打量着书房里的摆设,不时啧啧称赞。
玉如意,玉镇纸,金麒麟,金……嗯?金粑粑?这啥品味?
不着痕迹地将金粑粑揣怀里,赵孝骞决定拿回去研究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