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书库 > 我父刘玄德 > 第632章 孟德踌躇

第632章 孟德踌躇

第632章 孟德踌躇 (第1/2页)

可如今还要从兖、豫抽调,那势必要抽调自家嫡系,显然会引发袁绍、刘备父子的猜疑,万一出了什么意外,最终还是得动用河南的中央军前往支援,正可谓得不偿失。
  
  与其届时被动应对,不如直接就调用河南中央军,而且距离还更近一些。
  
  “就以河南兵马为主,调夏侯渊、乐进、于禁、李通、朱灵、楼异、刘若、邓展、管剧、徐勇、卜成、张武等诸将随征。”
  
  堂上众人听完,心中都是大惊。
  
  曹操这几乎是将能征善战的大将全部带走了,而且兵力最少也在五万之上。
  
  其中夏侯渊,乐进,于禁、朱灵、李通这五人都和曹仁一样,已经进位杂号将军了,前面四人麾下各有三各营头六千人,而李通则有部曲万人,光这四个人就有三万四千人了。
  
  楼异、刘若、邓展也俱是曹操亲信心腹,濮阳之战时,曹操中了吕布的埋伏,轻敌冒进,身陷城池火海之中,险些被烧死,最后咬着牙冒火而出,被烧伤了左手。幸得司马楼异救援,扶曹操上马,护卫而去。
  
  可见楼异不仅仅救了曹操,而且他很可能一直都是曹操的心腹重将。
  
  毕竟在濮阳时代就已经官至军司马,这可是曹营里排的上号的重将了。这时候的于禁也不过才是个都尉,乐进更只是个军候。
  
  至于刘若、邓展,也都是日后曹丕称帝时劝进表上署名的重臣,此时自然也在曹操麾下效力。而后面的管剧、徐勇、卜成、张武这几人,俱是青州黄巾渠首大姓,是效忠于曹操个人的青州军将校。
  
  这七人皆是校尉军职,各自统领一营两千人,合计一万四千兵马。
  
  曹操此番动员,加上他的四千亲军,合计五万两千人。
  
  这五万余兵马之中,可谓是将星云集,群英荟萃,皆是曹氏骨干精锐。而士卒也是精挑细选的壮勇之士,更是配备了大量的军械甲杖,战马弓弩,是曹氏麾下第一等的强军。
  
  曹操拿出这般家底出来,显然是欲全力以赴了。
  
  兖州方向只剩下了程昱和吕虔两部主力,南阳方向更是只剩下了曹洪一部人马。至于豫州方向,在先前已经抽调走一万荆州兵马,如今又要抽走夏侯渊所部,那未来将会只剩下一万荆州兵以及万余屯田兵了。
  
  夏侯惇双目圆瞪,一脸不敢置信,惊声劝阻道:“明公不可啊。颍川直面南阳、汝南和陈国,妙才所部人马既是南阳后援,也是河南屏障。若是抽调离开,仅以蔡瑁万余荆州部曲以及颍川地方上那万余屯兵,别说是支援南阳了,就是汝南、陈国的左幕军都防不住啊。”
  
  原本曹操在颍川的布置是夏侯渊的六千人加上荆州军的两万人,再辅以万余屯田兵马。
  
  这些人中,最为精锐的自然是夏侯渊的六千人,但包括他在内,这三四万兵马都不是用来野战的,而是分别驻扎在几个屯田大城之中,防范左幕军突袭,为河南提供预警和时间的。
  
  夏侯惇担心的就是这个,而他的担心也绝非杞人忧天。
  
  曹操却是做了个安心的手势,示意夏侯惇不必着急,随后开口解释道:“妙才所部北调之后,我会让德珪率领荆州兵也退至阳城,屯田兵马则先不动,必要时刻则可立刻向北撤入河南。”
  
  阳城之前有提到过,乃是颍川和河南联通的交通要地,此地位于四山夹缝之中,北面是嵩山,西面是阳乾山,而南面则是箕山,东面则是径山。
  
  阳城周围以嵩山为核心,箕山为屏障,辅以河谷与盆地,形成“山环水绕、四塞险固”的地理优势。其南面还有阳关可以控制颍水,又能为阳城县邑提供预警。其北面又是轘辕关,可以通过这里得到河南的增援。
  
  曹操这是觉得守不住颍川了,索性干脆集中兵力屏蔽河南。
  
  若是能够与刘封议和成功,那南阳和汉中大概率得丢,颍川三面受敌,又是一马平川的地形,实不可守,自然得把兵力北移。
  
  若是议和失败,那曹操自然要南下入蜀决战,若是败了,那颍川即便有夏侯渊所部驻守也是无济于事。若是胜了,那即便把荆州兵马都抽走了,也必是安然无恙。
  
  可见曹操把问题看的相当透彻,这一手抓大放小深合兵法奥义。
  
  “元让,在我离开之后,你总督节制所有兵马,不论哪里出了问题,你只需要保住河南、关中即可。”
  
  曹操认真的叮嘱着:“只要守住关中和河南,就给你记一大功。”
  
  夏侯惇恭敬应命。
  
  对于曹操的命令,荀彧面色如水,而贾诩则是视若未闻,唯有戏忠,暗中叹息了一声,明公防文若过甚矣。
  
  其实与荀彧表现出来的政治能力相比,荀彧的军事能力隐藏的很深,但绝对非同一般。
  
  兖州之变时,他就看破了吕布的偷袭,同时还主动从濮阳召回夏侯惇,每一步都走的极为正确,是当时的最优解。后来更是单枪匹马深入敌营,劝退豫州刺史郭贡。
  
  再到后来的官渡之战,荀彧几次劝谏都帮曹操坚定了信心,最终赢得了胜利。
  
  可见荀彧绝对不是那种单纯的文弱书生,相反,他其实同诸葛亮、程昱、司马懿、陈登、周瑜等众多汉末士人一样,是出将入相的文武双全之人。
  
  之所以荀彧后来留在史书上的印象是萧何,曹操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自兖州之后,荀彧虽然晋升入了曹操的核心团队之中,并成为了朝中仅次于大将军曹操的第二号人物,权在三公之上,年纪轻轻就已掌尚书事。
  
  可相对的代价,则是荀彧再也不能碰触兵权。
  
  夏侯惇一生之中,最为厉害的功业便是替曹操看住了荀彧,看住了献帝。姑且不提荀彧有没有反抗过这种监控,但这也足以说明曹操对荀彧之忌惮了。
  
  原时空中尚且如此,这个位面之中,荀谌至今还在袁绍处担任谋主,而荀攸更是在刘备、刘封父子处备受重用,地位不在荀彧之下。
  
  曹操对荀彧就更加提防了,这提防并非是曹操气量狭小,而是必要的防范。
  
  戏忠虽然感怀曹操的知遇重用之恩,但他和荀彧也是少年友人,相交莫逆,成年之后,又是对方举荐自己给的曹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