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蜀地民心 (第2/2页)
如今天下大乱,军械的价格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军械物资的价格翻上一两倍都算是相当便宜了。
除非自产,否则价格就是这么个行情。
因此,在如今蜀中激战正酣,大战在即的情况下,杨家居然愿意平价出售所有产量给左幕军,这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支持,更是一种极其坚决站队的态度。
杨家这举措,等于是吃定了蜀中大战最后的赢家就是左幕了,根本没给自己留后路。别说将来是曹家拿下益州了,就是刘璋没挪坑,那都得是杨家的末路。
这也是为什么杨洪坚决站在了张松的一边的根本原因之一。
现在的局势可不同于原时空中刘备入蜀。
刘备入蜀的兵力仅仅只有一万余人,不足两万,而且还被刘璋远远的安置到了白水关抵御汉中张鲁的进攻。
从白水关到成都,最少也有上千里地的路程,而且白水关南下,要先后过葭萌、天雄、剑阁、梓潼等地方。
这些地方除了梓潼还有些经济人口外,其他地方都是入不敷出的,需要靠中央补贴的战略要地,本身是没多少产出的。
当时敢押宝刘备的,也只有张松这个死硬派,以及法正、孟达这些不得势的东州人。本地的大佬几乎没有一个在初期就站队刘备的。
即便是秦家,也是直到刘备兵围成都之后,才稍稍接触了一下,别说拿来和现在对刘封的支持相比了,就是连对刘璋的支持都大有不如。
至于杨家,那更是局外中立了。
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区别,除了刘封如今的名望地位已经远超原时空赤壁之战后的刘备了,麾下的左幕军更是百战百胜,从无败绩。
更重要的是,左幕军已经近在广都了。
刘璋能在雒城坚持一年半,但在兵临成都城下后就很快投降了。而现在,左幕军已经切切实实的出现在了成都城下。
若不是曹军联合汉中军也到了雒城,刘璋此刻十有八九都能被张松说服开城投降了。
张松等人的内应,固然是一个大喜讯,可随着这个喜讯而来,也让刘封面临一个抉择。
到底要不要先入成都。
先入成都的好处自然多不胜数,拿下成都,另立益州刺史,对于整个益州自然也就更加的名正言顺,从而得到益州出产的各种资源人力。
同时,还能消除掉刘璋一系的力量,从而削弱曹军为主导的联军实力。
可缺点也有不少,此时入成都,刘封必然要对益州本土势力做出让步。万一这些本土势力的胃口太大,又看不清楚形势,刘封也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
如此一来,很可能会严重恶化双方的关系。
除此以外,先入成都之后还有两个军事上的顾虑。
第一个顾虑是会不会因此而吓跑曹军和汉中军,影响围歼他们的大战略。
第二个顾虑则是没有了成都这个要点,也就失去了调动曹军、汉中军的抓手。所谓攻敌必救,刘封最容易调动起曹军和汉中军西来的抓手就是成都。
只要左幕军进攻成都,曹昂必然得来支援,哪怕不敢同左幕军正面交战,也得在外牵制一下左幕军的侧翼,使得左幕军没法全力攻城,也好为成都城内的刘璋减轻压力。
考虑再三,刘封在法正、孟达期待的眼中缓缓摇头:“孝直、子度,我也不瞒汝二人,此时绝非我入成都之时。”
对于刘封的回答,法正、孟达二人眼中明显带上了浓重的失望之情。
出于安抚二人的想法,刘封势必要对二人解释一二。
沉吟片刻后,刘封并没有直接解释,反而开口询问道:“孝直、子度,二君皆是人杰,又擅长谋划军略,以二君之见,我该如何行事?”
法正、孟达二人先是一愣,随即醒觉过来。
他们不过是两个不得势的东州士子而已,孟达还好一些,虽然父亲名声糟糕,可毕竟也是刺史之后,而且孟达善于交际,在东州和本地士族圈中皆有朋友,日子并不难过。和孟达比起来,法正就差上太多了,他更是一度在成都城中都无落脚之地,被逼的离开成都前往犍为暂避。
以刘封之尊,不但认为他们二人是才俊之士,居然还愿以军国大事相询,更有易地而处之语,这简直震碎了法正和孟达的认知。
在刘封之前,可从来没有人如此礼遇他们,他们别说是参与军国大事了,就连在刘璋面前多说几句话的机会都没有。
两相比较,别说性情刚直,恩怨分明的法正了,就是趋利避害,多疑善忌的孟达都有得遇明主的感动。
两人心情澎湃,好半晌之后才得以平静下来,随后,刘封的问题则在二人脑海中浮现出来。
平心而论,不论是法正还是孟达,的的确确是在军略上颇有建树的。
法正自然不提,这可是刘封老爹的羽翼,虽然比不得如鱼得水那般重要,但也绝对算得上是锦上添花了。
就是孟达,那也是被曹丕捧为心腹,破格优待,委以重任,不但直接打破了对降将的常规猜忌,甚至还让孟达保留了自己的部曲,并就地留任,这在曹魏无疑是破天荒的违规之举。
面对司马懿、刘晔的劝说,曹丕的回应是盛赞孟达“卿姿才秀茂,器量优弘”,更称赞他为“将帅之才”。
曹丕虽然能力不如曹操,但也绝非平庸之人,其能力在历代君王中还是能排到中等偏上的。能让他这么夸赞的孟达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拉拢降将,而是有真才实干的。
两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陷入沉思之中。
这两位好友心思完全一致,想要抓住这一次的天赐良机,在刘封面前博得头彩,以期能够鱼跃龙门,得刘封青眼而入左将军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