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蓉城暗流 (第1/2页)
等到司马朗拿出张鲁的信件之后,刘璋的心彻底倒向了曹操。
在刘璋看来,刘封势大,又支持赵韪叛乱,而且至今也没有派人接触他,如果投降刘封,不仅仅是待遇未知,而且也很可能再没有了东山再起的希望。
可曹操却是不同,曹操的地盘在司隶、兖州等中原腹地,对于汉中都已经是有些距离了,更何况蜀中。
如果此时投降曹操,不但能拿到曹操给的好处,而且后续还能借助曹操的力量制衡刘封,若是能够逼退刘封自然再好不过,实在不行,哪怕只是保全蜀郡一地也总比当阶下囚要来的强。
正是这些考虑,让刘璋对曹操的橄榄枝十分热情。
不过刘璋心底里还是会担心张鲁的存在,张鲁的汉中可是连接关中和蜀中的必经之地,曹军入蜀,汉中至关重要,而张鲁的地位和态度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同时刘璋也对张鲁的反应很感兴趣,想要看看曹操会作何抉择。
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张鲁竟然直接修书一封,表示虽然旧日恩怨不共戴天,但看在国家大义的份上,只要刘璋不再张鲁为敌,他可以网开一面,既往不咎。
虽然没能猜到这个结果,但对于刘璋来说无疑是相当高兴的。
如果张鲁只字不提旧怨,或者表示一笑泯恩仇,那刘璋多半还会狐疑不决,可张鲁如今这姿态,倒是让刘璋颇为相信对方是真的退让了一步。
也因此,刘璋决心倒向曹操。不过他也玩了个心眼,表示成都城中本地派力量强大,而且人心不附,贸然摊牌恐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因此,刘璋表示希望曹操能够自涪城出兵,汇合黄权所部先行消灭赵韪,而成都则会为曹操牵制住左幕军。
司马朗对这个提议显然有些不满,但思虑良久之后,还是点头答应了下来。
司马朗之所以会答应刘璋这个充满小心思的请求,主要还是因为利益。
不论刘璋是否真的愿意归顺曹操,只要曹操还想要染指蜀郡,那雒城始终就会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如果能够趁着消灭赵韪不战而下雒城,那么对于曹操来说就绝对不会吃亏。
哪怕刘璋出尔反尔,日后又变卦了,但雒城却能被曹操收入囊中,不但又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同时也有了进军成都的前进基地。
于情于理,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同时,赵韪所部如今已是惊弓之鸟,若不是刘封拿下了武阳、广都,打通了与赵韪之间的联系通道,早就因为粮食耗尽而溃散了。
这样一支数万人的弱旅,在曹操眼中反而是一块肥肉。
若是能够吞下这块肥肉,曹操瞬间可得数万之众,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司马朗正是考虑到了这些因素,才会显然同意。
不过他也借此狠狠敲诈了刘璋一笔,不但要求黄权届时得将雒城完整的交给曹军,而且还得为曹军提供不少于十万石的军粮,另外还得出钱八千万,军械辎重,布帛绢丝若干,以犒劳曹操和张鲁的联军士卒。
对于这些条件,刘璋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在成都解围之后,各地秋收的粮食沿着几条河流送到了成都,再加上黄权直接攻破了赵韪军的后勤基地雒城,缴获了大量的赵军粮草。再加上之前从张松等本地士族大豪们的身上狠狠割了一块肉下来,如今的刘璋还真不太缺粮了。
至于财货,府库之中也有存货,军械物资那就更加充裕了。
于是,双方当即达成协议。
为了抢时间,司马朗婉言谢绝了刘璋的挽留,次日一早,就带着扈从悄悄离开了成都,绕道北面郫县,朝着广汉返回而去。
司马朗与刘璋密谈之时,成都城内别驾张松府邸之中,也有一场密谋在进行。
在座只有五人,其中三人乃是益州举足轻重的人物,正是蜀中三杰的张松、秦宓和杨洪,另一人身着锦袍,姿才容观,极为出众,且身材健壮,威风凛凛。而那最后一人清秀朴素,身穿一席青色长袍,虽略显落魄,可眉宇之间却蕴藏傲气。
这两人乃是张松极为器重,引为至交的关中士子孟达、法正。
这些人聚集在这里,商量的正是司马朗来访之事。
原本如此重要的事情,秦宓和杨洪本不愿让孟达和法正参与。
可张松却极力保举二人,而且声称此二人将有大用,再加上孟达、法正虽是外来士族,可并不得刘璋亲近,尤其是法正,在东州士人圈中多受排挤打压,秦宓和杨洪这才点头同意。
“诸君,方伯欲降曹贼,引张鲁入蜀,此乃自绝于益州士民之举也!米贼素来仇视士族,汉中名族,皆为其所除,轻则夺产,重则灭门!若使其在蜀中得势,我等百年家业,尽成齑粉矣!”
张松第一个开口,所言极其严重。
偏偏秦宓、杨洪二人居然对此毫无异议,反而神情郑重的点了点头。
片刻之后,杨洪接着开口,神情有些恍惚,脸上流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犍为老家来信,备述左将军之恩德。左幕军秋毫无犯,沿途百姓安居乐业,既无征粮之举,也无劳役之灾,便是有所需求,也是公平交易。父老信中所言,仿如承平之时,实在叫人不敢置信。”
“左将军宽弘雅达,敬贤礼士,天下知名,有此殊为,实不足为奇。反观方伯,不思驱逐米贼,反而屈膝事贼,实在叫我等愤慨。”
秦宓闻言,面色铁青,很是恼怒的抱怨了起来:“广汉老家来信,米贼到处征收粮草,摧残百姓,尤其是声名之家,更被敲骨吸髓。方伯视而不见,只为屈膝事曹,此举何等昏聩,无异于与虎谋皮。我广汉秦氏,宁可玉石俱焚,也绝不向米贼俯首。”
“方伯暗弱,又无高智,如今竟为曹操所惑,行此引狼入室之举,来日必有劫难。”
法正突然轻笑一声,在众人神色各异的目光中挺起身体:“方伯已失众望,诸公饱受其累,缘何不能另寻明主?”
法正这话有些刺耳,张松早有心思也就罢了,可秦宓和杨洪虽然愤慨刘璋所做所为,却依然没有下定决心背弃对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