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书库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203章 营地里好安静啊,也没有蒙古人

203章 营地里好安静啊,也没有蒙古人

203章 营地里好安静啊,也没有蒙古人 (第1/2页)

蒙古人使用骑兵的经典战术,被称为“曼古歹”。简单来说,就是派出轻骑兵前出诱敌,骚扰敌人。通过不断往复拉扯,对敌人的兵力、体力、战斗意志造成削弱,同时破坏他们的组织,让他们的军队出现混乱和脱节。当敌人不堪忍受时,就主动对他们进行包围,或者诱使他们进入自己的包围圈,然后集中精锐的重骑兵,以逸待劳,一举粉碎敌人。
  
  当然,这也就是说说而已。实际应用起来,这个战术一点也不简单。
  
  成吉思汗说,步兵适合聚在一起,排成密集阵型,骑兵则相反,适合分散成三三、五五、四五这样编制的小队,这样才便于根据战场利害,随时分合进退。这样一来,骑兵的阵型就相当分散,号称是“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气势十分夸张。
  
  但是,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指挥变得极为不便。
  
  步兵方阵聚在一起,尚且难以指挥,需要设计好几套完善的通信方案,对士兵和军官进行严格的训练,才能正常运行。哪个将领和军队,要是能做到指挥时如臂使指,就堪称名将、强军了。
  
  蒙古风格的骑兵,散乱程度还要远甚于这些步兵。他们散落在大得多的区域内,而且随时在前进后退,根据敌情自己随机移动。别说指挥了,想要找齐他们,估计都得花一番功夫。再加上骑兵行动节奏快,位置会经常变动,导致要做到准确指挥,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在实战中,这个战术极其考验基层军官和士兵的素质。
  
  队伍分散开之后,在提升机动性的同时,也让己方的力量分散了。看起来能遮蔽整个战场,包围限制住敌人,但实际上,也是把自己的弱点放大,展示给敌人看。稍有不慎,出现失误,或者彼此配合、衔接出现问题,就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骑兵的节奏本来就快,轻骑兵的交锋,更是一种“勇者的刺激游戏”。在这些基层军官决策的时候,是肯定没时间去等待指挥的。
  
  因此,要发挥这个战术的威力,就需要各个小队,充分理解作战意图,从而根据情况随机应变,做出最有利于战局的选择。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轻则导致配合脱节,进退失据,给敌人喘息和反制的机会,导致挤压敌人的任务失败;重则被人抓住机会,反手一击,造成己方出现损失,乃至让整个包围的阵型土崩瓦解。
  
  所以,这种战术的容错率也非常低。
  
  草原上的牧民,平日里不时就要骑着马,散开队列,对野兽进行围猎、对牲畜进行驱赶。因此,这种动作,算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比较熟悉,算是相对降低了对于训练上的要求。
  
  但是,一旦己方的人人数多起来,敌人也不再是羊或者斯拉夫部落,那么这个战术对于士兵和基层军官的素质要求,也会提升很高。
  
  尽管很多游牧民都会这一招,但能用好的人着实不多。有时候是诱敌和骚扰的轻骑兵配合太差,有时候是作为关键一击的重骑兵冲击力不足,总之很难达到理想的情况,甚至给很多交手过的人,留下了游牧骑兵松散怯战,难抓却易碎的印象。
  
  哪怕素质比较高的骑兵,在面对较为正规敌人的时候,如果还使用曼古歹战术,风险就会提升很多,效率其实并不高。
  
  对付这一招的方式也很简单。如果有一支精锐的军队,能够无视骚扰,也不会被对方重装部队快速吃掉,那么其实直接冲上去就行了。
  
  轻装的骑兵,比重骑兵的机动性要好一些,但除非是那种重到没法快速跑动的全具装“罐头”,大多数时候,这俩的速度,也没有差到特别显著的地步。何况现实中,马匹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哪怕不缺马的强大游牧帝国,也得把最优秀的战马,集中给需要负重的重装骑兵使用。轻骑兵的马匹,大概率是要差一截的。这样一来,两边的差距,就更小了。
  
  而且,轻骑兵是整队、整军出击的。他们的队伍,也不可能像后世游戏里那样,可以随时做到整齐划一地转向,然后全组一起前进后退。在轻骑兵拉扯重骑兵的时候,重骑兵的冲锋其实也会拉扯轻骑兵。如果冲锋足够坚决,那么轻骑兵组成的“网”,就会被迫跟着移动、变形,最后在超出维持能力之后散掉。
  
  结果就是,连蒙古人自己,在遇到硬茬的时候,也开始改变思路。
  
  早年,蒙古人在面对西边的敌人时,这种战术确实屡试不爽。但后来和金国交战,就遇到了不少麻烦。
  
  在大昌原,蒙古人张开阵型,声势浩大,完颜陈和尚便带领忠孝军直冲敌阵,结果四百人就冲垮了八千蒙古骑兵,成为蒙金交战二十年的第一次胜利;
  
  一年后,蒙古人围困卫州,金兵前去救援,用诸部都尉的士卒牵制汉世侯诸军,另一边则集中精锐骑兵,专门冲击蒙古骑兵。结果蒙古骑兵溃败逃亡,导致汉世侯诸军被金兵包围,史天泽突围逃跑,严实被金人活捉,围攻彻底失败;
  
  又过了一年,窝阔台亲率大军攻入关中,然后派西征大将、“四獒”之一的速不台,率领数万大军向东,出崤山,试图突破金国的关河防线。金人来不及调动,又把一千忠孝军丢过去救火,背后跟着一万都尉军接应。
  
  忠孝军故伎重演,在倒回谷谷口堵住去路,攻击蒙古前锋,速不台连忙派遣主力重装部队顶上,把他们包围。然而忠孝军战斗力太强,一时间没法解决战斗。后续金兵跟了上来,反过来包围了混战中的蒙古军。结果速不台大败,损失士兵万人,丢失战马数万匹。
  
  窝阔台对此大为光火,特意去训斥他。而这一系列失败,也让蒙古人意识到,在西征中无往不利的战术,开始不能满足新环境下的需求了。此后,他们的战法,也开始了新的变化。
  
  匈牙利人恐怕是不知道这些战例的,不过,对付游牧民的方法,只要和他们打过几次,多少都会有些数。大家也都有各种方法,专门针对游牧战术的痛点——甚至连斯拉夫人都会。
  
  “曼古歹”的核心是用轻骑兵骚扰敌人,最好让士兵疲惫、阵型离散,而反过来,能避免这些问题,就不太怕这种战术。
  
  比如最简单的一点,不怕射就行。蓝水河之战中,立陶宛就部署了大量持塔盾的矛兵,还招募了大批弩手。在对射中,鞑靼骑射手发现自己根本射不过这些步兵弩手。并且,随着立陶宛步兵的进军,他们自己也被迫逐渐后退。而当后撤开始的时候,立陶宛骑兵立刻杀出,导致后退变成了溃败,战役因此失败。可见,只要不怕射,能稳住阵脚,就可以获得不少优势。
  
  退一步说,哪怕打也打不过,射也射不过,只要紧密抱团,不被敌人分割和击溃,其实也行。几年后,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率军前往顿河附近的库利科沃,迎战金帐汗国的实际掌权者马麦。马麦的军队比立陶宛人面对的那个不知名宗王,要更加精锐,但德米特里也有对策——他团了更多的人来抱团。
  
  罗斯人的编年史声称他足足往阵型里,塞了15到20万人的步兵。后世学者一般认为这个数字太夸张,不过沙俄晚期的史学家还是认为,应该有10万到15万;而苏联军事专家们则认为起码有五六万人。
  
  这一“坨”巨大的步兵阵型,直接堵住了本来就不算宽敞的库里科沃战场,导致马麦根本没法发挥出自己的机动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