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生为人杰死鬼雄 (第1/2页)
这年头,连官都能买卖,更何况是在县试上走个后门。
童生又不是秀才,更不是进士,不稀罕。
大怂朝的县试着重考察帖经和墨义。
所谓的帖经,就是给出一行或几行经书中的文字,要求将其中故意隐缺的文字填上,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所谓的墨义,也就是以书面的形式,简单直接地回答经义。
当然,写诗作词也是少不了的。
但北宋科举尚且在摸索阶段,还没形成后世明清的八股文、五言八韵的试贴诗形式,试题多样化。
况且县试是由县令主办,也不糊名,可操作性自然也就多了。
花荣是真有门路的。
他虽然只是个武知寨,但父亲生前也是青州有名的干将,即便没祖辈的人脉,花荣凭自己的本事也得本县县令的看重。
本县乱不乱,全看清风寨能不能压得住清风山这一带的草寇。
如此重任在肩,卖他个面子不过是常规操作。
况且,王禹也是真给银子啊!
谁跟银子过不去呢!
砸下了六百两雪花银,临朐县令简单问了问王禹的学业,便告知他回去好生攻读便是。
显然,今年县试的题目就是从刚刚问的内容里出了。
书要读,关系也要走。
这个就叫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不觉便到了二月,一场倒春寒让整个京东路都瑟瑟发抖起来。
临朐县县学内,六十来个学子冻得鼻涕横流。
可县试要考五场,也就是五天,有得熬了。
王禹自不惧这些许风寒,大马金刀坐在简陋漏风的考场内。
第一场,考帖经。
这个不难,死记硬背的功夫。
第二场,考墨义。
难度虽然有了提高,却也难不倒王禹。
第三第四场,则是策论。
因为提前得了提示,早就写好了稿,用心默写便是。
最后一场,便是写试贴诗了。
出的是五言的韵,咏古人的题。
王禹也没想多久,落笔写下了《早春绝句》,便早早出了考场,往桃花村而去。
鲁大师二月份从五台山出发,往东京而去,或许是迷了路,他竟然绕到了青州。
该去堵他才是。
临近中午,临朐县县衙,百里侯拿着一张考卷,摇头晃脑吟了一遍,拍案道:
“好诗!好诗!”
那留着山羊胡子的师爷,笑道:“县尊,此子却是好才情,字也不俗,凭本事就能考过县试,只不知为何要送那六百两银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少年人,便有如此人情世故,未来走上官场,必能成就一番事业,我该托举托举才是。”
县令提笔写下今年得中的十六个童生名姓,又将这首绝句抄下,说道:“好诗就该扬名,劳你去官舍唱一唱名,也给他扬一扬名,那六百两银子,我也不白拿。”
师爷伸双手接好,颔首道:“我这便去。”
也就在这一日,青州,赵府,归来堂。
赵明诚已经罢官有八年时间了,在这青州研文治学创作,搜求金石古籍,虽然举案齐眉,但心中终有几分不甘。
而就在三日前,朝廷传来了消息,赵挺之冤案得以昭雪,他的三个儿子也恢复了官职。
比如赵明诚,现在就被授为淄州的县令。
他有心去上任,可与李清照耗去大量精力搜集到的金石书画,也需要整理校勘、编撰成书。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就摆在面前,让赵明诚魂不守舍。
此刻,归来堂里响起琴声,随之充满了女人味的声音浅唱了起来。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唉!”一声长叹。
“相公!”
“娘子!”
“去吧!机会难得,况且那些金石书画已经整理了大半,交给我便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