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榆关策 (第2/2页)
同时,发动舆论,揭露其消极抗日、纵容外敌之行径,进一步孤立其核心,从内部攻破其壁垒。”
————————————
说完政治,蒋海宁的呼吸略显急促,他勉力支撑,继续言道:
“军事与政治之上,尤需夯实经济与民心此持久战之根基。
此前推行之‘减租减息’、‘国防公债’、‘扩充实业’、‘军事教育’已见成效,然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难,尚需进一步深化,此需举国上下做出更大之牺牲与奉献。”
“其一,须将土地改革推行到底,彻底动员广大农民。
在新控制区内,须将政策落实到位,并于条件成熟处试行土地分配,务使耕者有其田。
此乃激发我四万万人中最庞大群体之力量的根本,能为长期战争提供永不枯竭的兵员与粮食,是谓寓兵于农之最高策略。
其二,须行全民族之总动员,以保障浩大战事之后勤供给。
发行‘国防公债’所募资金,须悉数用于国防工业与战略储备。
要鼓励工人日夜赶造军火,农民努力多产粮食,商贾踊跃输财,学子投笔从戎……
须知,未来之战,乃是国力之较量,每一个国民之付出,皆关乎国家之存亡。”
言及此处,蒋海宁用尽气力,挺直身躯,目光如炬,直视张汉钦,言语中充满了沉重如山的力量与期待:
“汉钦,此番战略,非比寻常。
执行此策,需超凡之勇气与定力——要耐得住暂不南下、或被世人讥为‘怯懦’的寂寞;要忍得了整合内部、排除万难时所遇的重重阻力与非议。
然昔年勾践卧薪尝胆,汉高祖忍辱负重,皆成就霸业。
今日之战略退守与忍耐,正是为了明日更有力地进取!”
“然而,你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此战略蓝图之实现,其最深厚之基石,并非在于我辈在此间的运筹帷幄。
而在于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在于敌后民众的坚韧支持,在于举国上下为保卫每一寸山河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未来的沿海,必是尸山血海;长期的消耗,更需要我亿万军民以无比的忍耐去支撑。
昨日我所言‘活路’之艰难与沉重,其核心正在于此等牺牲之普遍与必然。”
“若我四万万人能同心同德,坚韧不拔,凭借此策,或可争得宝贵时间。
熬过至暗时刻,则我军根基将更为深厚,兵精粮足,以逸待劳。
而日军久顿兵于坚城之下,锐气必挫,其国内矛盾亦将激化。
届时,我再伺机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南下,则可势如破竹,真正实现国家之统一,并有余力彻底击溃疲敝之日军!
吾虽体弱,然于此战略细务、对敌情报研判,尚存一息,愿竭尽此生绵薄,与君同行,与亿万军民同行,直至目睹华夏重见光明之日!”
————————————
两人相视一眼,俱从对方眼中看到震撼与敬服。
张汉钦率先起身,长揖及地,声音微颤:
“先生今日所谋,以空间换时间,以牺牲换生机,整合山河之力,铸持久抗战之基——
乃是应对千年未有之国难,统筹四万万人之力,为民族求存续、为华夏开新局之宏图!
此策深远,堪比诸葛武侯之《隆中对》!”
杨宇霆亦抚掌叹道:
“此策当名《榆关策》,与此地同载史册!若能施行,国运可争一线天光!”
蒋海宁却缓缓摇头,枯瘦的手指抵住心口,咳嗽声如风箱抽动:
“然此策千头万绪……吾这病骨残躯,恐难亲见其成矣。”
他抬眼望向二人,目光灼灼如星火:
“趁此刻神智尚清,吾当为尔等写下《榆关策》全文。
纵他日身朽,亦无憾矣……”
张汉钦闻言色变:
“先生不可!
您累受牢狱之苦,如今已是劳神至极,若再耗心力书写——”
杨宇霆亦急劝:
“策论精要已刻于心……”
蒋海宁却执拗地推开药碗,声若金石:
“此事关乎国脉,吾意已决!”
言罢强撑起身,向书案踉跄而行。
二人见其步履虚浮却脊背挺直,知不可阻,只得含泪应下。
张汉钦默然取墨研磨,杨宇霆端来取暖火盆置于案边,亲手拨旺炭火,又取大氅为蒋海宁披肩。
一室之中,唯闻墨块与砚台相磨的沙沙声,火光跃动,映着三人肃穆的面庞。
蒋海宁执笔蘸墨,忽仰天长叹:
“榆关此地,北扼辽西,南望中原,今日以此地为策名,正是要后世铭记——
国难当头时,须以此关为志,守则寸土不让,攻则万众同心!”
语落笔走龙蛇,枯腕悬腕竟不见颤迹。
一时间,案上宣纸渐满,文言字句如铁画银钩,凝聚着血火谋略的《榆关策》渐次成形……
《榆关策》节录
夫立国之道,存乎强弱相形之势。今寇深祸急,欲存华夏,必行三纲:
……
嗟乎!
此策之艰,在忍辱守静,在牺牲遍野。然勾践卧薪,汉高忍辱,皆成霸业。
今以榆关为誓:固本培元,待敌疲而破之,则华夏可兴,天日重光!
书毕,蒋海宁仿佛耗尽了所有力气,缓缓靠回椅背,胸膛起伏,喘息不已。
然而,他那份源于对家国命运深刻洞察的执着坚定,却已如烙印般刻入张杨二人,乃至亿万国人心中。
一幅波澜壮阔、以亿万军民牺牲奉献为底色的救国图存长卷,已在这山海关的寒夜中,无比清晰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