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崽崽 2 号发明剥玉米机 (第2/2页)
寄照片那天,苏瑶在信封里附了封信,详细写了剥壳器的用法和效率。陆宇轩趴在桌边,看着她写字,突然说:“娘,我还想做个能剥花生的。”
“好啊。”苏瑶摸摸他的头,“等你做完,娘再给你寄出去。”
半个月后,公社通讯员骑着自行车来了,手里拿着个红绸子包着的奖状,还有一套崭新的书。
“陆宇轩同学在吗?”通讯员扯着嗓子喊,“县科研站给你颁奖来了!”
陆宇轩正蹲院子里琢磨花生剥壳器,听见喊声赶紧跑出来。通讯员把奖状递给他,上面写着“少年创造奖”,还盖着鲜红的印章。那套《十万个为什么》有五本,封面上画着火箭和地球,崭新得能闻到油墨香。
“这是科研站的同志让我转交的,他们说要把你的发明推广到全县呢!”通讯员拍着陆宇轩的肩膀,“小家伙,真了不起!”
全村人都来看热闹,围着奖状和书啧啧称奇。王寡妇拉着陆宇轩的手,笑得合不拢嘴:“这孩子,将来准有大出息!”
陆宇轩抱着书,小脸通红,却一本正经地说:“娘,我以后要造好多机器,让大家干活都不累。”
苏瑶看着他认真的样子,眼睛有点湿润。想起刚来时,这孩子怯生生的,见了人就躲,如今却能站在人前说出自己的梦想。
那天晚上,苏瑶把奖状贴在堂屋最显眼的地方。陆宇轩趴在灯下看书,时不时指着上面的图画问苏瑶:“娘,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地球真的是圆的吗?”
苏瑶耐心地给他讲解,心里却在想,该送他去县里的中学读书了,那里有更好的老师,能教他更多知识。
夜深了,陆宇轩抱着书睡着了,嘴角还微微上扬,像是在做什么美梦。苏瑶给他盖好被子,转身去拆今天收到的信。信封上的字迹她很熟悉,是陆战野寄来的。
信里还是短短几句话,说他一切都好,问孩子们最近怎么样,罐头厂的生意好不好。苏瑶看着看着,手指突然触到个硬硬的东西。把信纸抖了抖,一张照片掉了出来。
照片上的陆战野穿着崭新的军装,站在一个巨大的机器旁,背景是高高的厂房。他比以前黑了些,也瘦了些,但眼神依旧明亮,嘴角带着淡淡的笑。苏瑶拿着照片,看了又看,忍不住用指尖轻轻碰了碰他的脸。
照片背面有行小字:“这是我们基地的新设备,等你来了给你介绍。”
苏瑶的心跳突然快了些,她把照片小心翼翼地夹进陆宇轩的书里,藏在《十万个为什么》的第一本里。
第二天一早,苏瑶去找李书记,说想送陆宇轩去县里读中学。李书记很支持:“这孩子是个好苗子,该好好培养。学费的事你别担心,公社可以出一部分。”
从大队部回来,苏瑶路过打谷场,看见社员们正用陆宇轩发明的剥壳器剥玉米,说说笑笑的,再也没人抱怨手疼了。二柱子踩着踏板,剥得飞快,嘴里还哼着小曲。
“苏知青,你家宇轩真是个天才!”二柱子媳妇笑着说,“这玩意儿比城里买的还好用!”
苏瑶笑着点头,心里却在想,该给陆战野回信了。要告诉他,宇轩得了奖,要去县里读书了;告诉他,罐头厂的生意很好,玉米罐头很受欢迎;告诉他,孩子们都很想他,她也……
她突然停下脚步,脸颊有点热。远处的玉米地里,陆宇轩正和哥哥妹妹追逐打闹,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苏瑶看着他们,心里满是希望。
日子就像这秋收的玉米,饱满而实在。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有乡亲们的互帮互助,还有远方那个人的牵挂,这样的生活,真好。
苏瑶转身往家走,要赶紧给陆战野回信,把这里的一切都告诉他。还要告诉她,等他回来,让宇轩给他演示那个剥玉米机,让他看看,他们的孩子,有多棒。
路上,她碰见陆宇轩抱着书跑过来,兴奋地说:“娘,我知道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了!是因为有燃料!”
“是吗?那你将来也造个火箭好不好?”苏瑶笑着问。
“好!”陆宇轩用力点头,“我还要造能飞的机器,带着娘和哥哥妹妹,还有陆叔叔,一起上天!”
苏瑶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忍不住笑了。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像陆战野军大衣的温度。
她知道,孩子们的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而她的梦想,或许也不远了。只要守着这个家,守着这些可爱的人,等待就不是煎熬,而是充满希望的期盼。
晚上,苏瑶坐在灯下给陆战野回信。写了宇轩的发明,写了他得的奖,写了他要去县里读书的事。还写了罐头厂的新产品,写了村里的玉米丰收了,写了孩子们都很想他。
写到最后,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加上了一句:“我们都盼着你早点回来。”
放下笔,苏瑶看着窗外的月亮,心里暖暖的。仿佛能看到陆战野收到信时的样子,看到他拿着宇轩的奖状,露出欣慰的笑容。
夜深了,苏瑶把信放进信封,贴好邮票。知道这封信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他手里,却不着急。好的等待,值得花时间。
就像地里的庄稼,要经过春种夏长,才能在秋天收获满满的希望。他们的感情,也在这一天天的等待和牵挂里,慢慢成长,终将迎来属于他们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