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缝纫机票到手,缝纫社开张 (第1/2页)
公社表彰大会开得热热闹闹,李书记把一张崭新的缝纫机票递到苏瑶手里,台下人眼睛都直了。这年头,谁家能有台缝纫机,比娶媳妇还风光。
“苏知青,这是公社给你的奖励。”李书记大嗓门震得人耳朵嗡嗡响,“破案有功,还为队里搞成大棚,这奖你受得!”
苏瑶捏着那张印着“上海牌”的票证,指尖有点发烫。台下议论声像潮水涌过来,有羡慕的,有嫉妒的,还有人小声嘀咕“城里姑娘就是命好”。
她深吸一口气,举起手里的票:“李书记,这票我不能要。”
满场喧闹瞬间停了,连掉根针都能听见。李书记愣了愣:“你说啥?”
“这缝纫机该归大队。”苏瑶声音清亮,“我想跟队里申请,用这台机器开个缝纫社。妇女们针线活都好,做衣服卖能赚工分,比我一个人用划算。”
人群里炸开了锅。王寡妇第一个喊起来:“苏知青说的是真的?俺们也能上工赚分?”
“做衣服咋赚工分?谁会买啊?”有人犯嘀咕。
苏瑶早想好了说辞:“咱们做改良工装,又结实又好看。我去县城供销社接订单,肯定能行。”
李书记盯着她看半晌,突然一拍大腿:“好!就按你说的办!大队腾出仓库西厢房当场地,谁想参加缝纫社,现在就报名!”
妇女们呼啦围上来,把苏瑶团团围住。张奶奶的儿媳妇攥着她的手:“苏知青,俺会纳鞋底,能行不?”
“咋不行?”苏瑶笑着点头,“只要肯学,啥都能会。”
回家路上,陆星辰小声问:“娘,那机器真的不要了?”
“机器在缝纫社,娘想用还不能用?”苏瑶刮了下他的鼻子,“咱们一个人用,不如让大家都能赚工分,你说对不?”
陆宇轩似懂非懂点头:“那是不是以后能天天穿新衣服?”
“等赚了工分,就给你们做新的。”苏瑶心里暖烘烘的。
夜里把孩子们哄睡,系统提示跳出来:【带动集体增收,奖励新式裁剪图一套。】眼前铺开十几张图纸,改良的工装裤、带兜的褂子、孩子们穿的小裙子,针脚线路标得清清楚楚。
苏瑶越看越欢喜,这些样式比现在流行的好看,还特别省布料。她把图纸折好压在枕头下,盘算着明天就去县城办手续。
第二天一早,苏瑶揣着大队开的路条往县城赶。土路坑坑洼洼,自行车铃铛叮铃哐啷响一路。供销社王主任是微胖的中年女人,听苏瑶说明来意,推了推眼镜:“你们村能做出合格的工装?”
“王主任要是信得过,我们先做十套样品。”苏瑶从布包里掏出裁剪图,“这是改良样式,比老式的多两个兜,袖口能收紧,干活方便。”
王主任看着图纸眼睛一亮:“这样式新鲜!要是做得好,供销社能长期要货。”她拿起笔在订单上写几笔,“布票和线团我先给你们批十份,做好了送来验收。”
苏瑶拿着订单走出供销社,阳光把影子拉得老长。她买了两个白面馒头,坐在路边啃着,心里盘算着该咋教妇女们裁剪。
回到村里,缝纫社的消息早传开了。西厢房打扫得干干净净,墙上钉了好几排钉子,妇女们带来的针线笸箩摆了一地。见苏瑶回来,大家都围上来问长问短。
“别急,咱们先学裁剪。”苏瑶把图纸贴在墙上,“这是前片,这是后片,咱们先在纸上画,练熟了再动剪刀。”
王寡妇的儿子在县里上学,她识过几个字,看着图纸念叨:“这腰得收点才好看。”
“婶子说得对。”苏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这里收三分,穿上就不窝囊了。”
妇女们学得认真,有的用树枝在地上画,有的把纸裁成方块练习。陆星辰放学就来帮忙研墨,陆诗涵拿着碎布头当玩具,在屋里跑来跑去。
过了三天,缝纫机运到了。两个壮汉抬着木箱子走进院子,妇女们都屏住呼吸。苏瑶拆开箱子,锃亮的机身在太阳下闪着光,踩一下踏板,机针扎得飞快,引得一片惊叹。
“先练踩踏板。”苏瑶做示范,“脚底下稳了,才能走线。”
王寡妇第一个上前试,刚踩两下就慌了神:“这玩意儿不听使唤!”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苏瑶忍着笑手把手教她:“慢点踩,心里数着数。”
日子一天天过去,缝纫社渐渐有了模样。妇女们手上磨出茧子,裁出来的布片越来越规整。苏瑶把灵泉水掺在浆糊里,浆过的布料挺括有型,做出的衣服比别家耐穿。
这天傍晚,苏瑶正教大家做口袋,陆诗涵抱着块花布跑进来:“娘,张奶奶给的布,能给我做小裙子不?”
那是块剩的碎花布,边角料拼拼刚好够做条小裙子。苏瑶笑着点头:“等娘把手头的活忙完就给你做。”
夜里她在灯下缝裙子,陆战野不知啥时候站在门口。月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地上,手里还拎着个布包。
“陆首长?”苏瑶吓了一跳,针扎在手指上。
“打扰了。”陆战野走进来,把布包放在桌上,“通讯员从上海带的细布,给孩子做衣服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