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保障 (第1/2页)
省城。清晨的风吹在脸上,带着都市特有的尘埃味。
柳青紧紧抱着一个特制的木盒,里面装着“流光柳丝”的全套工具、样品以及厚厚一沓申报材料,站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楼前。
她一夜未眠,眼圈泛红,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坚定。
经过一番周折,她终于见到了保护中心的主任,一位戴着老花镜、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先生,姓吴。
“吴主任,冒昧打扰,我是清河柳编工坊的柳青。”
柳青的声音因紧张和疲惫有些沙哑,她将省报报道和自己准备的材料双手递上,
“我们的一项核心技艺‘流光柳丝’,现在可能面临被商业窃取和复制的风险,恳请中心能否介入,提供一些保护?”
吴主任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报道,又翻看了柳青带来的材料,表情逐渐严肃起来:
“‘流光柳丝’……我好像在一些古籍记载里见过这个名字,一直以为是失传了的绝技。小姑娘,你说的情况很重要,但非遗认定有严格的程序和标准……”
“我可以现场演示!”
柳青急切地打开木盒,取出经过特殊处理的金黄柳丝和工具,
“只需要半小时,不,二十分钟就行!”
吴主任被她的急切和真诚打动,沉吟片刻,叫来了中心的几位评审专家。很快,一间小会议室变成了临时的展示厅。
柳青深吸一口气,压下所有纷乱的情绪,将全部心神沉浸到手中的柳丝上。
她的手指翻飞,动作如行云流水,纤细的柳丝在她指尖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交织、穿梭、压挑,在特定的光线角度下,逐渐显现出那种如水波般流动的奇幻光泽。
整个演示过程,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几位见多识广的专家都屏息凝神,眼中充满了惊叹。
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近乎艺术的创造,蕴含着对材料深刻的理解和掌控。
演示结束,掌声自发地响起。
“叹为观止!”
一位满头银发的女专家激动地说,“这种对光线的利用和掌控,完全超出了普通编织技艺的范畴!”
“这不仅仅是技术,更是美学和智慧的结晶。”另一位专家附和,“必须保护起来!”
吴主任显然也被打动了,他当即拍板:
“小柳同志,情况特殊。鉴于这项技艺的确面临紧迫风险,我们中心特事特办,启动‘快速预审通道’。我们会立刻组织材料,将‘流光柳丝’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预备名录?”柳青有些不解。
“这相当于一个临时性的保护伞。”吴主任详细解释,
“一旦进入预备名录,任何个人或机构试图就该项技艺的核心内容申请专利,都会自动触发我们的优先审查权。
我们可以依据《非遗法》提出异议,主张其属于传统知识而非个人发明,极大增加其专利申请的难度和风险。这能为你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去完成正式的非遗申报流程。”
柳青的心终于落回了实处,一股暖流涌上眼眶。她深深鞠了一躬:“谢谢!谢谢吴主任!谢谢各位老师!”
当天下午,柳青拿到了一份盖着红印的《关于将“流光柳丝”柳编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通知书》。薄薄的一张纸,此刻却重逾千斤。
她没有立刻离开省城。在吴主任的引荐下,她又拜访了两位知识产权领域的律师,详细咨询了在预备名录阶段如何进一步巩固保护,如何收集证据应对潜在侵权。
回清河镇的路上,柳青看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心情复杂。
她成功地为工坊、为这项技艺争取到了一面护盾,但她深知,这仅仅是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