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暗潮初涌 (第2/2页)
文章写得极好,不仅详细描绘了“流光柳丝”的精妙,还深入探讨了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困境与新生,字里行间充满敬意与叹惋。
报道一出,工坊的电话几乎被打爆。咨询和订单不再仅仅是普通消费者,更多的是博物馆文创部门、独立设计师工作室、高端民宿主理人,甚至还有两家美术馆询问展览合作的可能。
“青姐!又有一个大单!西湖边的一个茶舍要订一百个‘古方’茶席!”
周明捧着电话,兴奋地喊。
张磊则对着电脑屏幕发愁:“订单系统又爆了……得升级服务器了。”
柳青看着这突如其来的热潮,欣喜之余,也感到一丝不安。这一切来得太快,工坊的产能和人员能否跟上?品质能否保持?
---
这篇报道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比想象中更远。
在日本京都,一位白发苍苍的工艺大师通过助手翻译了这篇文章,对“流光柳丝”技法表现出极大兴趣,叮嘱助手务必联系上这位中国的手艺人,探讨交流的可能。
而在上海某栋写字楼里,另一个男人也仔细读完了这篇报道。
他是某大型家居集团的产品总监,敏锐地从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机。
他敲着桌子对下属说:“查清楚这个‘清河柳编’和‘流光柳丝’,看看有没有专利漏洞。如果能仿制或者把技术挖过来……”
---
夜晚,爷爷接到一个老友打来的电话。挂了电话后,他神色凝重地找到正在画新设计图的柳青。
“青丫头,你那个同学的新媳妇,家里是不是做地产的?姓林?”
柳青一愣:“是啊,怎么了爷爷?”
“老赵说,他儿子在的林氏集团下面酒店,最近内部传话,暗示性抵制咱们的东西。”
爷爷叹了口气,“树欲静而风不止啊。你挡了人家的眼,人家就要给你使绊子。”
柳青的心沉了一下。
她没想到一盒激起千层浪,林薇的心眼这么小,动作这么快。
虽然工坊目前主要靠零售和零星B端订单,但高端酒店、会所这条线未来确实是重要的拓展方向。
“我知道了,爷爷。”柳青放下笔,眼神却越发坚定,
“她堵她的阳关道,我们走我们的独木桥。桥搭得结实,就不怕别人拆台。”
她立刻召集了张磊和周明。
“磊子,立刻升级系统,重点维护好现有客户,尤其是散客口碑。”
“周明,你负责和新来的这些文化机构、设计师对接,态度要好,但务必量力而行,不能接超出我们能力的订单。”
“另外,”她看向窗外沉沉的夜色,“我们是时候更主动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