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个都不能少 (第2/2页)
李茂森抱着家里的狸花猫,在小院的廊道上走了几个来回,待心情平静后,也回到卧室亮起了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在哪个世界,有钱才是硬道理。
他准备着手创作自己第一个剧本,为第一部电影做准备。
虽然当前国内电影票房成绩普遍不高,可做其他的工作也赚不到钱。
这个时候拍电影赚钱无疑是一个积累资金的好办法,也是一个适合他的办法。
说干就干。
他拿出本子和笔准备抄剧本。
之所以是抄而不是原创,是因为他对这个时代的电影和文化不太了解,如果用几十年后的思维来创作剧本,写出来的东西很难符合市场的需要。
所以抄写的对象最好是在1990年-2000年上映的电影。
这部电影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制片成本低;拍摄难度不要太大,适合新人练手;票房和口碑不错。
思考片刻,他在《苏州河》《上车,走吧》《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等著名文艺电影里选择了最为保险的《一个也不能少》。
这部电影是张大导演在1999年拍摄的文艺电影。
剧情发生在九十年代河北农村,所有演员都用素人,制片成本不高,大约10万块可以拍完。
电影在上映后,因为符合主旋律,得到电影部门的支持,在国内获得多个电影奖项,包括金鸡、百花、华表电影奖。
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个都不能少》获得最佳影片金狮奖,以及其他国际奖项。
票房收益比达到几十倍。
张导凭借这部电影名利双收。
此外,这部电影他小时候看过几遍,在中戏上课时当作课题反复研究过,对电影内容和拍摄手法、色彩运用等很熟悉,他有信心拍好。
他打算用这部电影来致敬张导,致敬八十年代。
至于张导愿不愿意,这由不得他。
双方现在是情敌。
任何能打击到敌人的手段都是正当的。
《一个都不能少》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河邶农村的一所小学,该小学只有一个老师,高老师因为母亲病重要回家探望,学校里需要有人来代课。
田村长找到邻村13岁女孩魏敏芝,要她在学校里当一个月老师。
由于当地经济条件差,辍学情况严重,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
写了大半个晚上,剧本完成三分之一。
第二天巩丽去中戏上课,他继续宅在卧室里写剧本。
用三天时间写完《一个都不能少》,又用一天时间打磨润色,让剧本变得更成熟。
写完之后他准备到京城电影厂拉投资。
这部电影制片成本预计要10万-12万元。
相当于三套四合院,这是一笔较大的投资。
在当前国内没有独立电影公司的情况下,他也只能向国有电影厂寻求帮助。
目前国内有八大制片厂,北影、八一、长影、潇湘、西影等,其中北影厂实力最强大,号称华夏影视剧的摇篮。
有机会的话,李茂森也想进到摇篮里躺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