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雷达站的回音 (第2/2页)
江临风的心脏重重一跳。找到了!这就是确凿的物理证据!
他挂断电话,目光重新投向那座巨大的主控台。
他绕到控制台背面,手电光束来回扫视。
突然,光斑停住了。
在布满灰尘的金属背板上,有一排用黑色记号笔写下的数字,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旧可以辨认:“3-7-11-15-18”。
这串数字与他们之前掌握的几个“代听节点”的编号惊人地吻合!
“凤仪,守住门口,任何人靠近都立刻通知我。”江临风的声音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
他从工具包里拿出一把平头螺丝刀,开始费力地撬动控制台一块用于检修的内层盖板。
盖板锈得很死,每一次发力,金属摩擦的刺耳声都在空旷的房间里激起回响。
终于,随着“嘎吱”一声闷响,盖板被撬开一道缝。
江临风将手电探进去,在一堆纠缠的线缆和布满蛛网的电路板中,看到了一块不起眼的、略微锈蚀的EEPROM芯片。
他小心翼翼地取下芯片,仿佛捧着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
回到市局,已经是后半夜。
周志明被江临风一个电话从被窝里拽了出来,睡眼惺忪地看着那块小小的芯片,嘴里嘟囔着“就知道你小子半夜找我没好事”,手上的动作却一点不慢。
他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台老掉牙的读码器,吹掉上面的灰,接上电源。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调试和读取,一行绿色的“DATARECOVERED”终于出现在了屏幕上。
周志明将数据导出,转换成音频格式。
点击播放,一阵混杂着电流杂音的声音从音箱里传出。
那不是音乐,也不是对话,而是一段循环播放的音频头。
几个不同的声音,男女老少都有,用一种近乎机械的语调,念出一个个名字:“陈建国”、“王秀兰”、“李阿水”、“林阿强”……
就在江临风皱眉思索时,他敏锐的听觉捕捉到了声音背景里一丝极不寻常的、微弱的节奏。
“周叔,把背景噪音分离出来,放大!”
经过降噪和放大处理,那微弱的节奏变得清晰起来——是摩斯电码!
滴、答、滴滴……江临风立刻拿过纸笔,飞速记录、破译。
几分钟后,一行字出现在他的笔记本上:“火柴标记,三响为证,丙寅年始,未结者十七。”
谜底非但没有揭开,反而引出了更大的谜团。
江临风不敢怠慢,立刻将芯片的全部内容加密,上传至市局物证中心的服务器,同时连夜撰写了一份《关于雷达站通信残留与积案关联的初步报告》,发给了常远达。
天亮时分,常远达的回复邮件抵达:“证据链尚不完整,但性质特殊,可启动‘冷案线索交叉验证’内部流程。注意保密,等我通知。”
得到阶段性的许可,江临风稍稍松了口气。
他重新打开那段诡异的音频,准备进行声纹比对。
当听到那个女声念出“林阿强”三个字时,他的手指突然停住了。
那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发音方式,尾音微微上扬,带着一种软糯的腔调——是珠城口音。
这口音他太熟悉了。
孙玉花的母亲就是珠城人,孙玉花偶尔也会不自觉地带出这样的口音。
一个可怕的念头在江临风心中一闪而过。
他盯着屏幕,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没有把这个发现立刻告知孙玉花。
他将那段女声的声纹片段单独截取出来,存进一个加密文件夹,命名为“待溯源”。
夜色再次降临,江临风心中的不安却愈发强烈。
他无法安坐,驱车独自返回了清明桥村。
在杨小满的帮助下,他将之前安装在村口的信号转发器进行了紧急升级,改装成双频接收模式,一个频道锁定渔村的常规节点信号,另一个则直接对准了雷达山的方向,尝试捕捉任何可能存在的残余主频信号。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设备静默无声。
凌晨三点,正当江临风困意上涌时,接收器上的指示灯突然疯狂闪烁起来,喇叭里发出一阵刺啦声后,一个无比清晰的播报声毫无征兆地响起:
“庚午-5,李阿水,潮退了。”
声音沉稳而冷漠,但江临风的血液瞬间凝固了。
这个信号并非来自渔村的任何一个转发节点,而是直接从雷达站的主频段发出!
他死死盯着屏幕上显示的信号源方向和强度,手指悬在录音键上,一动不动。
这意味着,那套他以为早已沉寂的系统,那套被标注为“已损毁”的设备,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从未真正断电。
窗外,山风骤然变得凌厉,吹得值班室的铁皮屋顶剧烈震响,发出“哐、哐、哐”的巨大声响,一下,又一下,仿佛有一个无形的巨人,正在用整个山岗,向他敲击着致命的摩斯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