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家有一老 (第1/2页)
又试了其他几把弯刀。
除了有几把弧度格外抽象的弯刀,剩下的手感几乎都是划到了张辽的心眼里!
这,才是骑兵的兵器!
“文远,觉得哪把最好?”
“嘶……”
张辽陷入为难。
但思索片刻后,还是选择了一柄——
“这把!”
那柄弯刀刀身狭窄且弯度较大,刀身带有显著凹痕,兼具韧性与硬度,且刀刃极为锋利。刀脊至刃部的过渡区带有纵向凹槽,既减轻整体重量又保持结构强度。刀尖上翘幅度达刀身长度的五分之一,形成利于拖割的曲面。
而且其护手末端还有一个重球用以配重,可以平衡挥砍惯性。
论及刀的质量,这些弯刀或许都称得上极品。若是往几百年前一扔,那都是名震列国的神兵利器。
但张辽挑选的这柄,无疑是有许多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其能够更好的配合骑兵发力厮杀,所以张辽决定还是予以其桂冠宝座!
“此是何人铸造?”
一人出列。
赫然是最后赶到,并且年龄最大的那名老铁匠!
刘邈颇为意外与惊喜:“上次棋差一招,这一次总该是阿翁摘得桂冠!”
老铁匠不由挺起胸膛,用那浑浊的鼻音发出得意洋洋的声音。
显然,随着这一手弯刀的铸造,老铁匠正式为自己被一泡尿毁掉的名声正名!
“吾子为府兵,平日也多在家中习武。故此士卒怎么使这兵刃顺手我便是闭着眼也知道!你们和我比?哼哼!”
刘邈也是乐了!
怪不得老铁匠能够做出血槽和配重这种东西,原来是有经验了啊?
“果不其然,一切都还是得从实践中来啊。”
要不是张辽在战事中察觉到重骑兵的弊端,肯定也不会主动要求刘邈修改装备,重新启用战法。
要不是刘邈当时骑着战马狂奔,将两腿内侧的皮肉都给磨烂,那估计死活也想不起来要将马鞍改成高桥的。
要不是这老铁匠的儿子是府兵,经常锻炼武艺,熟悉兵器,那这老铁匠显然也不可能一出场就力压众人,勇夺千金!
“继续!”
骑兵作战,当然不能只靠弯刀。
刘邈又让张辽配备铁锤,以做破甲之用。
至于那笨重的马槊,同样也一并被淘汰,转而是变成了短了一截的戟。
戟是前端有枪头,侧面则有横向的刺,用于在以前车战的时候将敌军士卒从车上撕拽下来。
现在的武器同样如此。
不过马速与车速显然不是一个概念,为了适应骑兵马狂暴的速度,如今这“短戟”将原本横向的锋刃向内侧弯,就好比是将环首刀改成弯刀是一个道理一样,都是为了增加切割面积。
“此枪,可称为镰钩枪。”
“自此,重甲骑兵若是要短兵相接的时候,便有弯刀、铁锤、镰钩枪三件武器,用于与轻甲步卒、重甲步卒,与敌军骑兵的厮杀。”
再配合弓箭辅佐,一旦这样的装备成型,那张辽的那套战法毫无意外,将会成为战场上的终极杀器!
但难,也就难在最后那枚小小的箭簇身上。
无论这些工匠如何改进,都不能达到要求。
箭矢铸造有一个原则,就是箭簇不能超过三钱重,整支箭不能超过十钱重。
一旦超过,箭矢在飞行途中就不能保持平衡,造成攻击距离的损伤。
但刘邈现在要的,是破甲箭。
破甲箭,箭簇便一定要重!要有足够磅礴的力道穿透敌军的重甲!
从形状入手。
双翼镞、三翼镞。
从箭簇与箭杆的连接方式入手。
实心圆铤式、空心銎式。
再从箭杆、箭羽的材料入手,将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却依旧不能将箭矢的重量控制在十钱以下。
“文远的战术,恐怕要改!”
刘邈没有继续为难这些老师傅。
受限于材料,想要能够做出既能破甲,又轻便用于携带的箭簇,显然是痴心妄想之事。
刘邈拿着一根箭矢。
这箭矢的箭簇呈细长柳叶状,是远距离破甲威力最为恐怖,同时也是最为轻便的箭矢,重约十七钱。
询问张辽:“用此箭,文远最远能在多少距离内率领士卒击溃目标?”
张辽要过箭矢,拿着角弓尝试射了两箭,在结合骑兵作战时有可能遇到的逆风,最终给出一个答案——
“五十步。”
“够吗?”
在骑兵对决那样凶险的战场上,五十步的距离不过是电光火石间便会消失的空间。
但张辽思索片刻后,就重重点头!
“能!”
“但是臣希望主公能给臣两人!”
刘邈心情大好:“说!便是你要幼平和子烈,朕都给你送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