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君子之泽 (第2/2页)
朱棣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朱绫扫了一眼众官员:“满朝文武,人才济济,我就不信没人发现藩王制度存在的弊端。在场的不少人都发现了问题,也知道推恩令能够解决,之所以不提,也是因为皇帝重视子孙,藩王制度是皇帝的逆鳞,谁敢触碰,下场就是满门抄斩、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这个问题才迟迟得不到解决。”
这话一出,就有好几个官员流露出异色。
正如朱绫所说的那样,藩王制度的弊端,很早之前就有人发现的。
发现却没人敢吱声,根本原因就在于皇帝太重视子孙后代了。
原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听着另一个世界朱绫的讽刺,整个人陷入了沉默。
朱标开口道:“父皇,汉朝的推恩令已经被证实可以解决藩王问题,不如我们……”
这话还没说完,就把朱元璋摆手打断:“不行!藩王乃是拱卫大明的核心力量,岂能轻易动摇?要是实行推恩令,藩王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弱,如何能戍守大明各地的疆土?”
“父皇……”
“别再说了!”
朱元璋眸光阴沉,心乱如麻。
藩王制度是他对于大明江山未来构想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环,绝不能轻易改动。
朱标还想再说:“父皇……”
“够了,此事容后再议!”
朱元璋相当固执,低吼道。
天幕中。
朱绫叹道:“汉武帝的推恩令虽能化解藩王制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该制度经过千年时间,已经不大符合大明国情了,若是照搬照抄,只会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依旧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推恩令是把诸侯王的财富和封地给推小了,原有的爵位并没有什么变化。
就好比刘备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的爵位是中山王,他死后,儿子、孙子、曾孙,依旧袭王爵。
皇帝的儿子封王,越生越多,意味着王爵也越来越多。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还是要在爵位本身做文章。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把原本世袭罔替的爵位变成世袭递降。
这里就不得不夸一夸清朝。
清朝虽烂得跟狗屎一样,但在宗室问题上,处理的相当完美。
大清入主中原之后,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将世袭罔替变成世袭递降,爵位代代降等,有效避免了宗室人口膨胀,掏空国家财政。
朱绫借鉴清朝的经验,制定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政策,爵位世袭递降。
爵位分为五等,亲王,郡王,公爵,侯爵,伯爵。
以硕果仅存的藩王朱棣举例。
燕王朱棣是亲王爵,他死后,王位传给小胖子朱高炽就变成燕郡王。
朱高炽没了,朱瞻基袭爵再降一等,变成燕国公。
朱瞻基死了,瓦剌留学生袭爵,公爵变成侯爵。
再然后,他的儿子朱见深袭爵,侯爵再次降成伯爵。
到了伯爵,恩泽到了尽头,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就没法袭爵,成了闲散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