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宋庠的明示 (第1/2页)
“早年间,魏瓘知荆南,曾上疏言:‘五溪险绝,鸟道难通,诸将贪功,易启边衅,劳师糜饷,于国何益?’因条陈上、中、下三策:招抚为上,守御次之,攻取为末。惜乎,其言未获当时之明断。”
宋庠叹了口气,道:“而今溪州刺史彭士羲侵扰边境,为患不止,下诏知荆南魏瓘、湖北转运使王绰、知辰州窦舜卿招抚,而彭士羲遣衙内指挥使覃师明输款欲降,然必令其亲赍降表,诣澧州交割,始得施行安抚。其所属十三州羁縻刺史进奉名目,宜减至五州至七州为限,并仰详具处置步骤条析以闻。”
“今日之题便是析朝廷此诏于彭士羲事之深意,并论魏瓘‘三策’之要。”
大宋的边防问题,主要集中在四处.按威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威胁最大的自然是西北与河东面对的心腹大患夏国,其次就是河北面对的辽国,除此之外,便是南方荆湖南部的五溪蛮,以及四川南部的乌蛮。
溪州刺史彭士羲,便是大宋始终头疼的五溪蛮首领。
而不管是五溪蛮还是乌蛮,这些南方蛮族,都是那种虽然不可能跟夏国一样起兵叛乱独自建国,势力也不算特别强大,但就是能仗着西南边陲的烟瘴险阻,地形极其复杂不适合大军征讨,故而反复无常,经常跳出来恶心大宋之后又缩回去的。
有四个字对此形容的很好。
——癣疥之疾。
大宋不是没有明白人,很多能臣都清楚,打五溪蛮的收获跟投入完全没法比,所以宜抚不宜战。
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宋军没啥战斗力。
基本上不可能做到顶着瘴气和山地环境,把五溪蛮给彻底灭了。
反而可能因为受制于后勤压力和地形环境所必须采取的分兵策略,以及宋将特别喜欢贪功冒进的特点,导致被熟悉地形的五溪蛮各个击破。
招抚,确实是可行的良策,但招抚,绝非示弱,朝廷也是有条件的。
邸报里写的很明确,首先就是要“亲赍降表,诣澧州交割”,不能派个使者或者口头承诺,而是要彭士羲本人,带着象征臣服的降表,亲自来朝廷控制下的澧州。
显然,如果不敢,则其心必诈。
随后则是“减至五州至七州为限”,彭士羲能号令五溪蛮十三州,是其跋扈的根基,朝廷是要削其羽翼,斩其爪牙。
而对于彭士羲这次能不能答应,陆北顾也不知道。
因为他记得大多数都是历史大事以及比较出名的人物,对于小事件和不太出名的人,他也没刻意去记。
但无论如何,目前彭士羲肯定也是压力山大的换到他的视角就知道了,五溪蛮的体量比西夏差远了,说是十三州,实际上全都是非宜居地区,人口也就跟大宋的三四个普通州、军加起来差不多。
而山地地形虽然令其有着“易守难攻”的先天优势,但同样也意味着物产不足,尤其是粮食,再加上食盐、铁锅、布匹、医药等各种物品,五溪蛮所在地区产出都很匮乏,所以如果被大宋朝廷长期封锁,彭士羲是注定难以为继的。
所以,最后大概率还是会被招抚。
但在此之前要打几仗,打多久,谈几轮,这都是说不准的事情。
陆北顾沉思良久,方才提笔。
“安靖边鄙,贵在庙算深远,因势利导。今下诏招抚下溪州彭士羲,乃朝廷审时度势,取魏瓘知荆南时所陈上策而行之,诚为老成谋国、息兵养民之良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