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厘正楚藩刑狱疏》 (第2/2页)
因为楚王府宫人生的是女儿,而且这个宫人身份低微,是被安排在别院生产的。
所以记室吴训才胆敢篡改了记录。
而镇国将军朱华趆,正是检举朱华奎兄弟身世的人。
案子到了这一步,其实大概情节已经清楚了。
使团顺藤摸瓜,查明了事情缘由。
镇国将军朱华趆,伙同武冈王朱显槐,侵吞楚宗的禄米,并将这些禄米倒卖到京师牟利。
武冈王朱显槐,是楚宗中辈分高的宗室,是老楚王的叔父,朱华奎兄弟的叔公。
在老楚王生病的时候,都是由他来暂摄楚宗事务的。
本来这件事其实在宗藩内部也很常见。
宗藩上层吃饱喝足,下层却忍饥挨饿,山西宗室就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但是朱华趆在几次倒卖中赚了不少,于是来了一次大的,联合京师粮商搞了一次囤积居奇。
是的,也正好就是被太子用海运压下粮价的那次。
这一次产生了巨大的亏空,朱华趆和武冈王朱显槐都差点破产,两人为了填补亏空,就偷窃楚王府的财物来变卖。
而这件事被老楚王发现后,刚刚准备法办他们的时候,就病重去世了。
于是武冈王朱显槐和镇国将军朱华趆,也是为了报复死去的老楚王,就炮制了这个谣言,试图浑水摸鱼,搅乱楚王继承的问题,将他们偷窃王府弥补亏空的事情搪塞过去。
殷士儋已经整理完证词,命令快马送往京师。
果然楚宗案并不是什么千古疑案,排除了政治影响后,就是一场简单的豪门争产案。
从这件事上看,楚宗真是烂透了。
其实废除楚宗,大明早就有议论了。
嘉靖二十四年,当时的楚王世子朱英燿,谋杀其父楚愍王朱显榕。
这场轰动大明的案件,起因还是因为楚王世子经常和其父的宫人**私通而起的。
也就是这件事后,楚王的王位来落到了楚恭王这一脉头上。
这一次楚宗内乱,又闹出这样丢脸的事情。
苏泽明白再一次上疏的时机已经成熟。
楚宗已经是武昌乃至于整个湖广的祸患,如果再不处理,说不定日后还会爆发原时空那样的劫杠大案。
正因为每次都能逃脱罪责,所以楚宗才如此肆无忌惮。
而现在,楚王朱华奎年幼,原本暂摄王府事务的武冈王朱显槐涉入案件中,楚宗群龙无首。
这一次上疏需要的威望点肯定大大降低。
——【模拟开始】——
《厘正楚藩刑狱疏》送到内阁,高拱和张居正赞同你的奏疏。
赵贞吉因为礼部立场,票拟意见提出反对。
奏疏送入宫中,皇帝恼怒于楚宗的问题,但却没有改变宗藩司法权的想法。
各地宗室也害怕政策会推广到所有宗藩,极力上书反对,引发了朝野巨大议论,皇帝驳回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2270。】
【若要完全通过你的奏疏,需要支付5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果然,这样只需要500点威望,就能通过奏疏了。
苏泽果断选择了“是”。
【威望点已扣除,剩余威望点:1770点,请在现实中完成上书。】
接下来就看系统如何让皇帝下决心了。
——
果不其然,苏泽的奏疏送到宫中的时候,不久后从湖广送来的八百里加急也送到了内阁。
楚宗案真相大白,楚藩宗室的种种丑态让皇帝愤怒。
隆庆皇帝立刻下旨,诬陷楚王身份的主犯镇国将军朱华趆处死,武冈王朱显槐关入凤阳高墙。
协助朱华趆一同上书的楚藩宗室也要按照涉案情节严查议罪。
就在京师都认为楚宗案件结束的时候,突然通政司又送来一个消息。
京师留守后卫百户王有德,通过登闻鼓向皇帝诉冤。
御书房。
隆庆皇帝说道:
“杨爱卿已经查证,这王有德是定远侯王弼之后?”
杨思忠点头说道:
“臣已经查验过王有德族谱,又有京师几位勋贵作证,王有德确实是定远侯王弼之后。”
定远侯王弼,大明开国功勋,因为卷入蓝玉而被太祖朱元璋处死。
杨思忠说道:
“臣也查过宗人档案了,王有德所奏,当年定远侯王弼的女儿,确实嫁给了楚藩始祖楚昭王。”
隆庆皇帝有些激动的问道:“那王有德所奏都是真的?”
原来这个锦衣卫百户敲响登闻鼓,是向皇帝讨要他的祖产。
按照王有德所说,他祖上是定远侯王弼。
按照他所说,远祖王弼死时,儿子幼小,为姐姐也就是楚王妃抚养。
而王弼留下的黄金六万八千余两,银二百五十万两,珠宝“不可胜记”,也都寄存于楚王府库中。
此外王弼还有明太祖皇帝钦赐的庄田八十六处,永乐以来庄田田租也由楚府代收,累计应有八百余万两。
两项累计,当折银一千三百余万两。
这些钱如今都被楚王府吞没。
王有德也十分的上道,他表示自己只要其中十分之一,剩下的都愿意进献给皇帝。
这么一大笔银子,就是皇帝也动心了。
杨思忠说道:
“王有德所说都是他一家之言,而且田租累有八百万两也是虚数,不能当真。”
杨思忠也有些无语,这田税还能从国初累计算到今天?
也只有皇帝能相信王有德这么算账。
前者还算是靠谱,后者完全就是王有德故意多算,报出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来引起皇帝关注。
皇帝说道:“那就让勘楚使团好好算算。”
杨思忠又说道:
“殷大人已经返程,而且楚宗案已经结案,如果让使团继续滞留武昌,会引起天下宗室的不满。”
隆庆皇帝皱眉问道:“爱卿以为如何?”
杨思忠说道:“如此案件,必然旷日持久,陛下可以准苏翰林奏疏,授法权于武昌有司,命其详勘。”
又回到苏泽奏疏上了。
隆庆皇帝想了想,楚藩名声这么臭,反正苏泽也只是针对楚藩。
于是皇帝说道:“那就准苏泽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