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抚养大格格 (第2/2页)
谈及女儿时,董佳佳眼底不自觉泛起温柔,那抹真情流露的慈爱,让皇后暗自颔首,随即赞道:“董佳佳,难得你如此细心周全,确实是个会养孩子的。”
董佳佳闻言,微微颔首,做出羞涩模样:“娘娘谬赞了”,皇后唇角微扬,眸光却意味深长。
见她谦逊守礼的模样,皇后愈发觉得人选妥当,轻叹了口气,眉间凝起愁绪:“董佳氏,我有件事想托付于你。”
这话一出,董佳佳面上闪过惊色,心底顿时警铃大作,却仍恭谨俯身:“娘娘折煞奴才了,若能为娘娘分忧,是奴才的福气。”
皇后笑意温婉,语气却藏着几分疲惫和无奈:“我如今身子越发沉重,整日倦怠乏力。前些日子大格格夜间着凉,病了一场,着实让我心忧。如今我实在分身乏术,底下人又难尽人意。”
“我与皇上商议后,想将大格格暂托你照看一段时日,待我诞下皇嗣,再接她回来。今日唤你来,便是想问你可愿应下此事?”
董佳佳内心腹诽,您老人家都已经和皇上商量好了,她哪有选择的余地呀。况且她刚刚那为皇后分忧是她福气的鬼话都说出口了,此刻若推辞,岂不是公然拂了皇后脸面,日后怕是难有好日子过。
只是皇后恐怕未曾料到,大格格进了景阳宫,却未必有机会再回到坤宁宫了。
思及此,她抬眼望向皇后,眸中闪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神色,嘴上却恭谨应道:“主子娘娘言重了,能照料大格格是奴才天大的福分,自当尽心竭力,为皇上、娘娘分忧!”
皇后露出满意的浅笑,当即赏赐了几匹当季贡缎,又细细交代大格格的饮食起居、作息习惯。待叮嘱完毕,便命乳母将大格格抱出,随董佳佳同回景阳宫。两人又寒暄了几句,皇后便命她退下。
踏出坤宁宫门,董佳佳怀中的大格格安静乖巧,不哭不闹。幼嫩的体温透过衣料传来,竟让她心头泛起几分久违的柔软。一行人沿着红墙蜿蜒而行,待回到景阳宫,董佳佳即刻全心投入照料大格格的诸事当中。
后宫众人听闻皇后将大格格交由董佳佳照看的消息,纷纷感叹皇后此举高明。马佳氏等人冷眼剖析,认定皇后此举乃是一石三鸟,既借抚育大格格之责将董佳氏牢牢牵制,断了她的争宠之路,又以雷霆手段震慑她们,昭示着即便皇后身怀六甲,中宫威仪亦不容挑战。
李佳氏等人虽被这手段惊得暗自咋舌,却也在盘算中生出几分窃喜。少了董佳氏这个劲敌分宠,纵使难与圣眷正隆的马佳氏比肩,自己所得恩宠倒也能水涨船高。这般微妙的平衡,竟让后宫暗流里泛起隐秘的欢愉。
深居景阳宫的董佳氏却浑然不觉这场围绕她展开的议论。自将大格格抱入怀中,她便全心沉浸在为人母的温情里,每日亲自照料起居,陪孩子嬉笑玩闹,将康熙的宠爱都暂且抛之脑后。而坤宁宫中,皇后专注调养胎息,对外界的风言风语充耳不闻,只盼着腹中皇子平安落地。
见两位关键人物皆无回应,后宫众人的好奇渐渐冷却。当最后一丝议论消散在穿堂风里,这场暗潮涌动的风波便悄然平息。红墙绿瓦下,嫔妃们又将心思转回争宠固恩的老路上,表面依旧维持着风平浪静的假象。
白驹过隙,转眼已至岁末。董佳氏深居景阳宫数月,一门心思照料大格格,偶尔听宫女传来些后宫八卦。而这段时日的后宫,恰似沸鼎之水,从未消停。
八月至九月间,妃嫔争宠之势愈演愈烈。马佳氏在御花园中,竟公然讥讽李佳氏等人是不下蛋的母鸡。
李佳氏等人不甘示弱,常聚于长春宫西配殿与纳喇氏闲谈,更在马佳氏面前冷嘲热讽,暗指其心胸狭隘,还对她含沙射影。
暗讽马佳氏纵使子嗣繁茂,也不过与众人平起平坐,甚至连长春宫后殿都无缘入住。这番诛心之言彻底点燃马佳氏的怒火,两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这些是非曲直,还是格兰珠为避风头,躲进景阳宫时,当做笑谈告知董佳氏。她听后不过付之一笑,依旧安心养娃,对这些纷争充耳不闻。
就在双方争得如火如荼之际,十月中旬,太医诊出马佳氏已有一月余身孕。消息一出,李佳氏等人顿时溃不成军。
纵使满心不甘,也不得不承认马佳氏的福泽深厚,心中妒意与艳羡交织。而马佳氏有孕后,李佳氏等人又为争夺余下恩宠,竟又陷入内讧,闹剧不断。
谁料风云突变,十一月下旬,平西王吴三桂因清廷撤藩之议,于云南悍然举兵反叛。此消息传入紫禁城,皇上大为震怒,后宫也随之陷入一片死寂。李佳氏等人再不敢争奇斗艳,纷纷敛去锋芒,将争宠心思暂且按捺住。
自此,皇上因平叛事务日夜操劳,再无暇眷顾后宫。纵使踏入内廷,也只为向太皇太后、皇太后问安,或是每隔几日前往坤宁宫,探视怀有身孕的皇后。往昔莺莺燕燕的宫闱,如今只剩红墙下寂寂寒风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