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为质 (第2/2页)
“夫子可知,学生明日便要启程赶赴杜氏京城。此去是生是死,归期又在何时,皆如雾里看花,不得而知。”萧书禹轻声开口,声音里透着一丝淡淡的怅惘。
夫子韩闵文身着玄色长袍,衣袂随着他的动作轻轻飘动,花白的胡须整齐地垂在胸前,脸上的皱纹是岁月镌刻的痕迹,亦是学识沉淀的见证。他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棋盘,仿佛能透过那黑白棋子,洞悉世间的万千变化。见皇子落子,夫子微微颔首,缓缓拈起黑子,不紧不慢地落下,每一步都带着久经岁月磨砺后的沉稳与从容。
“殿下既已知此行凶险万分,又何苦以身涉险呢?”夫子语气平和,却难掩关切之意。
矮几旁,一尊铜制香炉静静伫立。炉盖之上精雕着祥云朵朵,几缕青烟从炉中袅袅升腾而起,若有若无,恰似山间的晨雾,轻柔且缥缈,为这略显凝重的氛围添了几分朦胧之感。
“为保我大源山河不被杜氏的铁骑肆意践踏碾碎!”萧书禹目光骤然坚定,声音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仿若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
近来,杜氏军队攻势凌厉,连下大源数座城池,兵锋直逼大源京城。一时间,大源国内人心惶惶,朝野震动。朝堂之上,文官们纷纷上疏萧老皇帝,言辞恳切,力主与杜氏求和,以避免生灵涂炭;武将们则个个气得面红耳赤,义愤填膺,叫嚷着要以死殉国,场面好不热闹。他们争得不可开交,却苦了萧老皇帝,被吵得一个头两个大,满心忧愁,难以抉择。
萧书禹在诸多皇子中,才情与学识皆是出类拔萃。他师从青岩书院院长韩闵文,韩夫子身为灵洲中部儒家的领袖人物,德高望重,名满天下。可惜萧书禹并非嫡长子,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但以他的才学与能力,假以时日,必能成为大源王朝的肱骨之臣,辅佐君王,振兴社稷。
然而,命运却好似故意捉弄人。杜氏悍然挑起战争,凭借着强大的实力,打得大源军队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如今,杜康派人前来谈判,提出停战的条件:杜氏只肯归还已经打下的一半城池,并且指名道姓,要求萧书禹前往杜氏为质子。这才有了朝堂上的激烈争吵,也让萧老皇帝陷入了两难的纠结之中。
在众人之中,最为痛心疾首的当属太子萧书桓。自杜氏提出的议和条件传扬开来,萧书桓便接连不断地上疏,恳请萧老皇帝废除他的太子之位,好让自己代替萧书禹去敌国充当质子。
朝堂之上,萧书桓言辞恳切,声泪俱下:“陛下,儿臣深知自己德行浅薄、才能有限,实在难以肩负起守护江山社稷的重任。反观二弟,自幼便聪慧非凡,经史子集过目不忘,更是青岩书院韩夫子最为得意的门生!恳请陛下废去儿臣的太子之位,将其传予二弟,让儿臣代替二弟前往敌国为质!”
尽管萧老皇帝并未应允他的请求,只是确定了萧书禹的启程日期,但此事一经传出,朝堂上的诸位大臣无不为太子的胸怀天下而深感慨叹,民间百姓也都纷纷赞颂太子的仁厚善良。
而此刻,在静谧的书房内,棋局还在进行。
萧书禹修长的手指轻轻捻起一颗白子,重重地落在棋盘之上,落子间,一股凌厉的杀气隐隐散发开来。“太子殿下,还是一如既往地宽厚仁慈啊,真是令人感动!”他嘴角微微上扬,话语中却带着一丝讽刺意味。
生在这充满权谋争斗的帝王之家,比起那看似美好的虚伪善良,萧书禹内心深处,其实更倾向于那毫无心机的真诚木讷。
窗外,夜色如墨般洇染开来,先是悄无声息地晕染了整片苍穹,而后又漫过窗棂,将那洁白的窗纸,也悄然染上了浓稠的黑色。
韩闵文仿若未闻,神色专注,将手中最后一枚黑子稳稳落下,随后从容起身,双手抱拳拱手说道:“殿下,古人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望殿下深思。”其语气平和,却隐隐含着几分教诲之意。
萧书禹的目光落在棋盘上,看着白子已然陷入死局,毫无回转余地,不禁轻轻叹了口气,而后缓缓起身,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礼,态度谦逊:“学生受教了!先生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学生定当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