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书库 > 科技入侵现代 > 第68章 教授妙手回春,乔治敦焕发新生(5k))

第68章 教授妙手回春,乔治敦焕发新生(5k))

第68章 教授妙手回春,乔治敦焕发新生(5k)) (第1/2页)

《MIT辐射实验室系列》
  
  一般人可能没听过这个名字。
  
  简单来说,这是一套涉及到无线电领域的百科全书
  
  40年的时候,为了应对二战,阿美莉卡把全国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与工程师调到MIT,成立了辐射实验室。
  
  实验室涉及到的项目涵盖了无线电、微波、雷达项目,二战中主要的无线电与雷达设备都产自这里。
  
  二战结束,政府停发经费。
  
  研究者收到了最后通牒,只有最后6个月时间。
  
  大家得利用这点时间将现有研究成果整理为教程。然后实验室关门,大家哪来的回哪去。
  
  简单来说,当下它几乎涵盖了所有和射频电子电路有关的一切,为后来阿美莉卡的电子技术奠定了基础。
  
  沃森眼睛眯了起来:“教授,我不太理解。
  
  这套书早在47年的时候就由麦格劳·希尔出版社发行了,很多高校的图书馆都有收藏,以你的身份想去借一套不是什么难事。”
  
  《MIT辐射实验室系列》,1947年出版,后来阿美莉卡意识到不对劲,在1953年之后停止了出版。
  
  沃森说的没错,很多高校都有收藏。
  
  但想要查看,需要审核借阅者的身份。
  
  以林燃的身份,通过这道安全许可自然不成问题。
  
  “当然,但我想借的是IBM手里的那套。”林燃笑着举起红酒杯。
  
  没错,高校拿到的是阉割版。
  
  别说高校,就连后世一直到2020年,你在公开场合能找到的《MIT辐射实验室系列》都是阉割版。
  
  理论上的东西基本上都有,最多就是像《微波磁控管》这一卷会少一些内容。
  
  但应用上的内容那被阉割的就厉害了。
  
  很多二战时候阿美莉卡在雷达上的核心应用都被阉割掉了。
  
  只有极少的机构能够拥有完整版。
  
  其中之一就是IBM。
  
  虽然IBM在二战期间主要专注于打孔卡机器和早期计算设备,但IBM工程师与MIT辐射实验室有大量技术交流,尤其是在电子信号处理和计算支持方面。
  
  战后,IBM迅速进入电子计算机领域,吸收了雷达技术中的许多成果,像高速电路设计就是从其中吸取的。
  
  林燃甚至知道这套藏书就放在IBM的老巢,纽约的约克镇高地。
  
  虽然它名字里有MIT,但完整版连MIT都没有。
  
  这套藏书的完整版只在林肯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阿美莉卡国家标准局、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IBM手里有。
  
  其中林燃最容易拿到的自然是IBM。
  
  要鼓吹人工智能是一方面,从IBM手里把完整版的《MIT辐射实验室系列》拿到手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这套丛书能够传回华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能节约大量时间。
  
  这套四十年代的丛书,别说1963年,哪怕六十年后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对于一个正在发展雷达、导弹制导和通信技术的国家,这套书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框架、设计方法和工程实践,能显著降低试错成本。
  
  “教授,这恐怕不是你该知道的事情吧?”沃森接着说道。
  
  林燃用手往下压:“沃森,冷静,我和珍妮·赫斯特的关系想必你也知道。
  
  同为出版界,赫斯特家族知道麦格劳-希尔当年出版这套丛书有两套不是很正常?
  
  这很奇怪吗?”
  
  赫斯特同样是媒体帝国,麦格劳-希尔需要在赫斯特家族的报纸或杂志上刊登广告,推广其教科书或专业书籍。
  
  双方之间存在商业往来,因此知道《MIT辐射实验室系列》有两个版本确实不奇怪。
  
  林燃接着说:“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但你的担心完全没必要。
  
  你送到红石基地来,这套丛书我只会在红石基地看,不会带出红石基地。
  
  你甚至可以找麦克纳马拉为我做证。”
  
  任你小子再精,你也猜不到门的存在。
  
  沃森听到这话,瞬间就放松了下来:“教授,你早说嘛。”
  
  林燃的意思是走正大光明的程序。
  
  先让IBM跟国防部打申请,然后由国防部那边批准之后,再把这套书拿到红石基地。
  
  全程林燃不接触,然后也不会脱离国防部的管辖范围。
  
  毕竟红石基地尽管属于NASA,但很大一部分安保还是国防部在做。
  
  沃森一下就放松了下来,我还以为你要搞违规操作呢。
  
  比如让我把这套书送到你家里,然后莫名其妙被毛子给用微型照相机弄到微型胶卷里,辗转到莫斯科。
  
  你只要不是想这么玩就好。
  
  沃森如是想道:“教授,没问题,我一定做到。”
  
  林燃微笑着点头,心想:“任你怎么也想不到,老子有门。”
  
  两个月的时间转眼就过去,林燃像暴君般高效指挥着整个团队。
  
  尽管每天他来乔治敦项目的时间只有半天甚至更少。
  
  但他逼着加尔文搜集俄英科技文献,统计高频词对,亲自指导卡斯伯特和彼得修改IBM7090的程序,加入基于频率的词选择模块。
  
  每次有人出错,他毫不留情:“这都做不好?你们是工程师还是废物?”
  
  两个月时间转眼过去。
  
  来视察的团队由国务卿腊斯克和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亲自带队。
  
  提前得知消息的乔治敦项目成员都不由得感慨一句,教授不愧是教授。
  
  “如果不是教授,顶多是詹姆斯·里德上校来查看我们这个项目。”
  
  “是啊,也就是教授才有这样的影响力。”
  
  “国务卿和国防部长,这是载人航天的待遇了。”
  
  原本最多来个上校,现在来的是堪比五星上将的文官。
  
  红石基地的一间实验室里,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的气氛。
  
  荧光灯投下明亮而冰冷的光线,照亮了房间中央的主角,数台IBM机器并联在一起的庞大翻译机器,它的金属外壳上布满了旋钮和开关。
  
  要不是去年已经有深蓝的经验,短短两个月时间还真搞不定。
  
  机器周围环绕着低沉的嗡嗡声,夹杂着电子设备散发的热量和远处飘来为保持房间温度恒定的空调所带来的独特气味,这一切都见证了团队连日来对这台机器的改进与调试。
  
  加尔文站在机器旁,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专注与自信。
  
  作为改进工作的主导者,他对这台机器的性能了如指掌。
  
  今天,由他将向这群特殊的来访者展示成果:官员、国防部翻译领域的工作人员和专家。
  
  他们站在实验室的一侧,各自带着不同的神情,有的是好奇,有的则带着怀疑,甚至还有一丝冷漠。
  
  其中很多老熟人。
  
  像从事翻译的工作人员,老早就知道乔治敦项目。
  
  大家都从一开始的期待。
  
  当然期待,这玩意能给他们减少工作量。
  
  结果等来等去,一直没等到给他们配备上乔治敦翻译机器。
  
  包括他们之前也去乔治敦大学看过,评价就是一坨屎,根本用不了。
  
  之所以大家这次会来,完全是看在林燃的面子上。
  
  不是冲着教授,他们才不来呢。
  
  当然,其中对乔治敦项目焕发新生最有信心的就是麦克纳马拉。
  
  “教授,你怎么不亲自介绍?”麦克纳马拉低声问站在他身旁的林燃。
  
  “我只是给他们起到了一点小小的辅助作用,其实功劳全是乔治敦大学和IBM的研究人员们。”林燃说。
  
  麦克纳马拉装作不满的样子:“教授,你太谦虚了。
  
  你给他们设计的统计学方法我都看过了,要是没有你的参与,以乔治敦这帮蠢,em这帮家伙的脑子,恐怕再花十年也想不到。”
  
  当林燃在和麦克纳马拉窃窃私语的时候,人群中,为国防部工作的语言学家保罗·加文博士眉头微皱,手中的钢笔轻轻敲击着笔记本,他一直对机器的实际能力持保留态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