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7章 这一代人的诺贝尔奖(第三更,求订阅) (第2/2页)
在这里和其它很多地方一样,人们所梦想着的就是有朝一日把孩子送到SEA留学,毕竟,那里所象征并不仅仅只是更好的生活,更高的收入,那里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世界科学中心。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SEA在科学创新上,是不逊于美国的,甚至在很多领域都是领先世界的,也正因如此,它才会吸引着很多各国优秀人才的到来。
尤其是对于唐人圈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SEA就是他们进行学术研究最好的选择,也是青年们的梦想圣殿。
“权力是古老的圣殿,能屹立数百年。但是执掌权力的人会变化,伴随着皇帝的死去,昔日的伟大已成渺小,崇拜化为云烟。
但是科学家却是永恒的,人们会记住阿基米德、牛顿、瓦特、爱因斯坦以及许多科学家的名字,会住那些科学家的名字,即使是数百年之后在人类的圣殿中,依然会铭刻着他们的名字,他们才是永恒!”
这么多年以来,那座圣殿一直在吸引着人们,让无数人争先恐后的前往那里,并且投身其中,成为其中的永恒。
那座永恒的圣殿在哪?
其实并不仅仅只是南洋大学或者其它的SEA的大学,而是所有的大学、研究机构,都是圣殿,都是人类科学的永恒圣殿。
在曼谷中文大学的物理实验室里,李良玉和过去一样,又一次投身于研究之中。
十七年前,做为数学研究生的他,一路护送着老师一同来到曼谷,后来拥有麻省理工数学系毕业证的老师,去了SEA,在中兴大学做了数学教授。
而李良玉则去了当时刚刚独立的大马,当年已经是研究生的他,先通过考试进入了吉隆坡大学物理系,两年后就得到了毕业证,后来他又前往南洋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并取得了博士学位。
七年前,他接受曼谷中文大学的聘请,成为这所大学的教授,一边教学一边进行研究。实验室的玻璃窗上还残留着昨夜和雨水。李良玉盯着示波器上跳动的绿色波纹,指关节因为用力捏着咖啡杯而泛白。
“教授,第十七组数据还是有噪声。”
研究生黄云泽把记录纸塞进文件夹时,纸张边缘在静电作用下微微卷曲。他眼下的青黑比实验服上的咖啡渍更显眼,连续三天的实验让年轻的身体有些吃不消。
可是相之下,已经四十三岁的李良玉却精神十足,他和很多科学家一样,总是会沉迷于科学的世界之中。
他并没有抬头,指尖在控制面板上轻轻敲击。电磁铁产生的强磁场正在稳定增强,线圈发出的嗡鸣随着电流增大而逐渐尖锐。
“再调高三特斯拉。”
他的声音混着仪器的噪音,镜片后的眼睛紧盯着霍尔电压的读数,那串数字像一群受惊的鸟雀,在显示屏上忽高忽低。这已经是他们第七十三次重复实验,在这间试验室里,多少个夜晚就在这样的嗡鸣中流逝。
黄云泽突然“咦”了一声。记录笔在坐标纸上画出的曲线出现了异常——原本应该随磁场增强而线性上升的电阻值,在某个临界点突然平了下去,像被一把无形的刀齐齐斩断。他猛地直起身,椅子腿在水泥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这不可能。”
李良玉的手指悬在旋钮上方。他示意黄云泽关掉背景光源,只留示波器的绿光映在两人脸上。
“降低电流。”
他的声音里终于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黄云泽的手指有些发颤,将电流旋钮顺时针转动。
所有的一切都出乎他们的意料。
三十年来,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电阻会随磁场连续变化,可这些数据却改变了所有的一切——1879年,埃德温霍尔发现了霍尔效应。而在这一天,李良玉,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即在强磁场的作用下,电流只在二维电子系统的边缘流动,并且没有电阻。
窗外的阳光明媚,远处传来校园里特有的声响。黄云泽看着教授将记录纸小心翼翼地迭起来,晨光透过薄雾照在他的头发上,竟有种近乎神圣的光晕。
“准备重复实验。”
李良玉的声音恢复了平静,但黄云泽注意到他握着记录纸的手指在微微颤抖,教授似乎很激动。
当第二台仪器的显示屏上也浮现出同样的平台时,黄云泽突然理解了教授为什么会在研究中如此的专注,现在就是教授收获的时刻,他所收获的是什么?
是一次开创性的成就!
这很有可能是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发现,仅仅只是这个念头闪现的瞬间,他整个人都陷入某种狂喜之中。
试验是成功的。
在复刻过试验之后,李良玉推开实验室的门,火热的空气涌进来,带着雨后的清新。
远处的街道上,一辆汽车驶过湿漉漉的路面,看着那校园里行驶的汽车,看着校园里的人们,他就那样站在路边,默默的抽着香烟,他的嘴角上扬,挂着难以掩饰的笑容,看着周围的一切,他轻声自言自语道:
“这可真好,真的没想到,这里会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