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捷报传来,帝秦初振翅 (第1/2页)
如果不是战败,那当是大秦在北方取得了大胜,这几名秦骑要传的是捷报!
几名秦骑不知众人猜想,沿着道路疾驰进入咸阳。
今日正值朝会日,章台宫中,大秦文武齐聚,对大秦最近的状况总结商讨,以及集思广益,商议处理一些较棘手的问题。
殿内的众臣正商议到热烈处,你提议,我建言,我指出你那有缺漏弊端,你道明我这有问题隐患,唇枪舌剑、激烈相辩,虽说不像是菜市场,但也相当热闹。
正在这种较“热闹”的气氛中,一侍卫从外进入殿内,瞬间吸引了所有人注意,让正相辩的两名大臣都停了下来。
朝会时,众臣聚在章台宫议事,自然不能一会儿进来个人禀报,一会儿又进来个人报告,那事还议不议,会还开不开?
但天下间时时都有事发生,有些事又需要紧急处理。
因此对朝会做了专门规定,一般的事不可打扰朝会进行,像朝会进行得好好的,突然冲进来一个民女,向皇帝和一众朝臣喊冤这种情况,绝不可能发生,只有紧急军情或某地发生严重灾难这等事,才被允许进殿扰断朝会。
李念的事也被始皇帝列为了这一级,若事和李念有关,不管朝会进行到何等地步,随时向他禀报。
始皇帝看向那名侍卫,问道:“有何事?”
侍卫单膝跪地:“禀陛下,王贲将军从北方有消息传来!”
听到侍卫所言,殿内很多人的眼神和神色微微变化,从北方传回的消息,是捷报,还是其他?
始皇道:“信使在何处?宣其入殿!”
几名骑兵被宣召入殿,其中一人从怀中拿出一密封好的铜管,蒙毅将之接过,检查一番后,对始皇道:“陛下,此物未曾启封,从其形制判断,的确为王贲将军所发。”
始皇点了点头,道了一句“有劳蒙卿!”,蒙恬便拿着铜管,和几名内侍进到侧殿。
在蒙毅离去后,众臣未再议事,始皇也提醒让众臣议事,作为秦政治权力中心的章台宫大殿,一时竟安静下来,哪还有心思议事,都在等蒙毅转译铜管中的密信。
过了会儿,蒙毅自侧殿再次回来大殿,其端一托盘,其中放着那铜管,以及一张皮卷,两张写满字的纸。
始皇和众臣的目光都落到蒙毅身上。
蒙毅回到大殿后,手托木盘,向始皇行礼:“恭喜陛下,贺喜陛下,王贲将军在北方大破东胡、月氏,斩获颇多,东胡王、月氏王皆已授首,不日将携俘归来!”
听到这消息,始皇和众臣都面露笑容,众臣齐齐起身,向始皇行礼恭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始皇帝道:“此非朕一人之功,若非有众卿在朝堂尽心,有我大秦将士在外用命,有我大秦子民缴税纳赋,焉有此胜?因而,此胜非朕一人之胜,也是众卿之胜,大秦之胜,当为大秦贺,为众卿贺!”
始皇帝的声音雄浑有力,不仅在殿内回响,还传到殿外,仿佛要传响整个大秦的天空,让所有秦人都知晓。
蒙毅将托盘呈到始皇面前,始皇帝拿起蒙毅转译后的密信,边看边称赞,“王贲、蒙恬他们这一战打得好,此战过后,我大秦将扬威四方,谁敢不服,谁敢不臣?”
始皇将密信看完后,将密信放回托盘,眉宇间的喜悦依旧未减,他准备将这份喜悦也分享给众臣,笑道:“各位爱卿都看看!另,派人告知李念,他想要的立朝一战,大秦赢了!”
让内侍将托盘拿去给众臣阅览后,始皇帝看向那几名还在殿内的秦骑,问道:“尔等可参与了此战?”
要是参与了,可以让这几名秦骑以他们所见所知,详细讲一讲这一战的情况,密信终究太短了,难以将此战状况尽皆讲清。
为首的秦骑道:“回陛下,我等是转送王贲将军密信,未随王本将军参与此战!”
这几名秦骑根本没去北方参战,他们是大秦布置在地方传信的骑兵,王贲派出的信使将密信送到他们手里,他们再转送到咸阳。
至于为何不是王贲的信使直接送回咸阳,因为距离远,就算途中能换马,但骑马的士兵也受不了数日不歇地疾驰赶路,要是中途在路上暴毙,反而不利于将消息及时传回。
听到这名秦骑之言,始皇心中略微有些失望,但也知王贲的信使很难直接一路将密信送回咸阳,他笑道:“尔等传回捷报,重重有赏!”
尽管始皇未说要给什么赏,但皇帝陛下许诺的赏,能差得了?
而且,看中的是究竟赏什么?
看中是他们能得到皇帝陛下亲口许诺的赏赐啊,就算陛下赏给他们的是几块没啥用的石头,那也是天大的荣耀,给千金都不换。
几名秦骑当即脸现喜色,齐声谢恩:“谢陛下赏赐!”
几名秦骑退出大殿,众臣对王贲此次大胜发表看法。
王贲领兵同匈奴攻打东胡,分兵出击月氏的那一路秦军,则由蒙恬统帅指挥,这份捷报不仅禀报了王贲对东胡的大胜,也有蒙恬对月氏的大胜。
对大秦征讨东胡、月氏,众人毫不怀疑大秦能取得胜利,大秦连其他六国都灭了,何况区区东胡、月氏?
不过是意料之中的胜利罢了,但始皇会如此高兴,是因为在李念给他描绘的大秦帝国蓝图中,这一战是帝秦征途的第一步,只有这一步走好走稳了,后面的路才能好走!
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大秦帝国首次振翅,这次振翅不仅要成功,还得要漂亮,让世人感受到大秦的强盛繁荣。
他的日不落大秦帝国,他功超历史所有君王的伟大功业,都要通过这一步起航,而如今这一步走得极其完满,自然让始皇高兴。
从今后,大秦想要做其他事都会更加顺利,天高海阔,将任大秦腾飞,威加诸国,震慑四方不再只是李念那小子的描绘,而将一步步转为现实。
赵高笑道:“此战过后,诸国必知大秦之威,对大秦臣服,如此一来,可方便大秦与其等往来!咸阳的异邦人要更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