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以太宗之事劝谏始皇 (第1/2页)
就算太宗的家庭只是一个普通家庭,他这么做也会出问题,何况他家还是皇家,问题就会更大。
毕竟是真有皇位要继承!
始皇帝摇头道:“大唐太宗英明一世,却在此事上糊涂,此实乃为祸之道!”
“既然他已立李承乾为太子,自当将之摆在首位,不仅是在心中以为,也要以实事向天下人昭示:李承乾即为大唐太子,是最受他宠的嫡长子。”
“以此才能安李承乾之心,也能防止某些人生出不该有之念。”
“而非出于对另外二子有亏欠,想要补偿,于是在明面对那魏王李泰的宠爱更在李承乾之上。”
李念点头认同:“太宗在此事上的确糊涂,他如此作为,不仅会让李承乾感到不安,认为他不受太宗宠爱,随时会被废去太子之位,也会让李泰觉得太宗这般宠爱他,他未尝没有机会取李承乾而代之。他和李承乾可是同样的血脉,这太子之位,李承乾做得,他为何做不得?”
在对李承乾、李泰这件事上,二凤应该向老朱学习,坚定不移地站在李承乾这边。
但兴许是他经历过玄武门之变,不愿再看到子嗣也和他一样与自己的兄弟互相残杀,希望他们彼此间能和睦相处,不再重蹈他的覆辙,二凤便干出了这种糊涂的行为。
实际上,在这方面,他做的还没李渊好。
李渊可是站在太子李建成那边,帮着李建成压他,只是他实力和手段比李建成更强,成功把李建成给送走。
大概是缺什么就渴望什么,所以他才想子嗣间和睦相处,孰不知他的作为不仅没让两个嫡子和睦相处,反而加深了兄弟间的矛盾。
“适时,李承乾得了腿疾,性格越发激进叛逆,而李泰因太宗对他的宠爱,起了夺嫡之心,让李承乾更加担惊受怕。在此种环境下,李承乾最终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李承乾纯粹是在高压环境下给逼到了这个地步,而制造出这个高压环境的正是太宗。
听到李念说李承乾走上了谋反的道路,始皇帝脸上露出“果然不出我所料”之色。
汉武和唐宗培养多年的太子都反了,那他还是要好点,至少没有儿子在他活着时敢造反,来一场父子相残。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欲打算起兵逼宫,重演当年玄武门之旧事,但还未起事便事情败露。”
“起因是太宗另一子齐王李祐谋反,牵连到了李承乾身边一名胡人侍卫,此人被下狱后,为求活命,便揭发了李承乾。”
不过,始皇帝对李承乾的谋反经历不感兴趣,他更关注的是:什么,大唐太宗还有一个儿子也造反了?
作为一位君王,这大唐太宗确实成功,堪称一代雄主,可作为一名父亲、一个家长,教子治家却相当失败。
“太宗的确很宠爱李承乾,哪怕在这时,他依旧不愿相信李承乾想造他的反,他令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勣、孙伏伽、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人验明此事。”
“按大唐律法,就算皇太子谋反,也当诛,可太宗狠不下心,最终只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看得出来,这位大唐太宗的确很爱这个儿子,即使是谋反这等必死的重罪,也硬要留李承乾一命。
李念笑道:“李承乾谋反,性命被太宗硬保了下来,可那位李祐就没这待遇,事败被擒,被废为庶人后,直接给赐死,谁让他投胎时没有投到长孙皇后肚里!”
这是真区别对待,观音婢给朕留下的儿女,那必须小心呵护,就算老大想要逼宫造反,也必须得保住性命,否则朕百年后怎有脸去见观音婢?
但其他妃嫔生的子女,要是敢造反,统统送上路!
“在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后,魏王李泰成为太子的机会最高,但李泰为讨好太宗,说了句非常蠢的话,从而断送了他所有的可能。”
“因为经历过玄武门之变,太宗并不想子孙后代和他一样,李泰知道太宗的这种心理,在某次讨太宗欢心时,对太宗道:‘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蒙恬忍不住笑道:“还以为这李泰是个聪明人,未想也是个蠢货。太宗何等聪慧,此杀子传弟之言不仅不会让太宗赞赏,反而会更令太宗忌惮。一个连儿子都能随便言杀之人,对弟弟又能有多好?”
“昔日易牙烹子献于齐桓公,得齐桓公宠信,后等齐桓公重病时,易牙却与竖刁等作乱,使齐桓公被活活饿死。对自己儿子都这般残酷之人,还能指望其能忠心?”
“以太宗之智,定然知晓易牙与齐桓公之事,李泰之言不可信也,若信之,在他百年后,李泰必会残害他的其他儿子,尤其是同为长孙皇后所出的李承乾与那晋王李治。”
听蒙恬这番分析,王贲道:“大唐太宗和那长孙皇后育有三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如今李承乾已被废,李泰也被太宗除名,最后继承大唐帝位者是最幼的嫡子——晋王李治?”
据李念之言,其他非长孙皇后所出的皇子没有机会继承帝位,那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已去其二,只剩下最后一个。
李念道:“正是李治!在李泰说出那番话后,太宗当时还挺感动,但褚遂良一言将太宗点醒,太宗清醒后道:‘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皆无恙也。’”
“因此,晋王李治在本来没多大机会成为大唐储君的情况下,硬是因为两位兄长瞎搞,登上了大唐太子之位,成为大唐下一任君王。”
“太宗在太子储君上出问题,也可看作是玄武门之变的延续。”
“他太想消除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可他太着急,不仅没消除影响,反让影响继续传了下去。”
如果帝位顺利传到李承乾手中,有机会消弭玄武门之变对大唐的影响,就像明成祖,他是藩王造反夺位,可他并未给后来的大明留下这个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