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话说大隋事 (第1/2页)
李念点头道:“正是如此,液态之水在被煮沸化为气态之水的过程中,其体积会发生变化,原先的容器再难将之容下,宛如将一大物塞硬塞入一口小箱。”
“小箱本不能容下大物,却非要使之相容,大物自然而然会要将小箱撑开,使之达到能容下的地步。”
“制造蒸汽机的根本原理便是利用这股向外撑的力量。”
“这股力量可以很强,能如李副令所言一般,拖动车马舟船,做成那些人力难及之事!”
听到此处,尉缭接话道:“而水的三态可互相转化,气态之水又能化为液态之水,从而源源不绝,取之不尽,当真妙也!”
李念笑道:“有人曾说过‘人类技术的本质是烧开水和扔石头’,此话虽有些片面,但确有一定道理!”
“人类技术的本质是烧开水和扔石头”,此言何意?
这烧开水还有如此大能耐?
众人品味着这一句话,李念却并未解释,领着始皇和众臣参观起其他项目。
蒸汽机虽制造出来,但距离制造出实用的蒸汽火车、蒸汽船,还差得远。
不说这台蒸汽机的马力不够,但说造出火车、轮船的材料要求,大秦也达不到。
不是有后世的技术,便能很快将东西造出,像制造火车要用到的高精度高强度零件,就不是能立刻解决的,需要花一定的时间。
李念也想大秦科技迅速发展,最好一年统欧亚,三年统地球,但以大秦的情况明显是做不到的,就算有他开挂!
参观完,众臣离去,李念被留了下来,与他同样被留下的还有蒙恬、蒙毅、王绾、冯劫、冯去疾、王翦、王贲。
过去一年,大秦听讲小团体的人数又增加了五位,都是始皇帝考察认为能对大秦和他保证忠心之人。
看着这些人被留下,离开的赵高、李斯二人表面平静,心中却深感担忧。
他们也是大秦的重臣,为何陛下不将他们也留下?
难道陛下有事不想让他们知道参与?
人数越少,事越重,权越大,浸淫朝堂多年的李斯和赵高明白这种小圈子的权力才最顶,可惜陛下似乎有意将他们排逐在这个小圈子之外。
同样没被留下的尉缭倒未像李斯、赵高一样的担忧,自家人知自家事,他知道自己未被留下应该是他对大秦并没那么忠心。
章台宫内,见始皇帝将李念、蒙恬和他们一同留下,王绾几人眼睛一亮,陛下这明显是又要让李念给他们讲说那后世的历史。
当得知李念来自两千多年后的后世时,王绾等人终于解开了许多长久困扰他们的谜团:这位李念公子为何如此得陛下器重,为何如此多才多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政务、军事,皆有所涉?
如果这位是来自两千多年后的后世,是未来人,那一切就说得通了。
只是未来人竟能跨越时间来到他们这时代,颇为惊奇。
在惊奇同时,他们又感到庆幸,庆幸他们在这位所知的历史上未背叛大秦和陛下,否则也会如赵高、李斯一般。
陛下暂时未处理李斯、赵高,仍旧让二人为大秦重臣,但以后必定会被清算,李斯或能得以保全,赵高却已是死人,只是还未被埋入土里。
他们也明白了始皇为何特别对待扶苏和胡亥两位公子,胡亥是绝无可能再登上帝位,扶苏若干不好,同样不再有机会。
其实,在李念给始皇帝的建议中,王绾、王翦、王贲几人应该过段时间再选入听讲团。
因为这三位虽在历史上没干过像李斯、赵高那样的事,但也不像蒙恬、蒙毅那般忠心。
王绾在被李斯夺去丞相之位后,便隐退,王翦、王贲也辞官归隐。
不说比于蒙恬、蒙毅,和一直留在大秦朝堂的冯劫、冯去疾相比也差了一些,所以李念谏言始皇慎重考虑,当再经过考察后决定。
但始皇最终还是拍板决定让几人入选。
因为站在始皇的角度,王绾是大秦文臣之首、王翦是大秦武将之首,听讲小团体若继续扩大人数,这两位该被选入了。
将一国首相、武将第一人一直排除在外,既影响不好,也不是个事儿。
同时,还可以此表示他对几人的看重:朕并未忘记几位爱卿!
始皇帝道:“李念,你上次说那杨坚以隋代周(北周),这隋后来如何?为何二世而亡?”
听到始皇帝的话,殿内众臣都打起精神,准备认真听讲,在上回讲说中,李念曾说过隋二世而亡,那不就跟大秦一样?
大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众臣已经知晓,可这个隋又是怎么把自己整没了的,竟如此勇猛,能和大秦成为千古唯二!
说实话,论到二世而亡,大秦其实是不如隋的,胡亥的破坏力可没有广神那么厉害。
想广神继位时,隋在杨坚治理后正国力强盛,可硬是被广神在十几年时间里给整崩了。
李念回忆了下上次讲说的内容,随后道:“回陛下,杨坚是一位很有为的明君,其取代北周后,先后攻灭西梁、南陈,使分裂多年的华夏重归一统,在对内治理上,其设五省六曹制,这个制度在后来被改为三省六部制。”
始皇帝在称帝时对大秦进行的官制改革便参考了三省六部制。
“对地方进行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为州、县两级,并采用杨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将一些郡县或撤销、或合并,裁汰了大量不必要的官吏,大为节省朝廷支出。”
“其还安抚岭南、修大兴城、设科举、整顿吏治、修订《开皇律》。”
“当然,杨坚所设的科举和后世科举并不一样,在当时并未产生太大影响。”
“毕竟那时仍是世家门阀天下,能参与科举者要么本就是世家门阀中人,要么和世家门阀有关,普通人连读书识字都不可能,又何谈去参与杨坚所设的科举?”
“但这终归是一个好的开头,若没有这个开头,又何谈后来?”
“不过在后世时,有些人将杨坚这个功劳给安到了其子杨广身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