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一日一旨 (第1/2页)
杨沅并不知道那几位老宰相,正在忧心忡忡地考虑着大宋帝国的未来。
他们一辈子做大宋的官,其中还有北宋时期的进士。
已经是土埋脖子的人了,你想让他们改变观念,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杨沅虽不知道,可他纵然知道了也不在意。
他很清楚,当他横下心来想做些什么的时候,古人的那套价值观念,是约束不了他的。
当那些道德规范不能成为他的枷锁的时候,他就会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那些大将军一样的人物。
他的刀把子里,才能出政权。
那些有的没有,不过都是锦上添花的事儿,不过是给士大夫们提供一块遮羞布。
有,固然好。
没有,也不影响什么。
再者说了,李师师还在以大儒……大宗师……
不!现在俨然已经是半圣的木易先生的身份,在给他造势。
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不不不,辩的不合我的心意怎么办?
我自己做大儒,自己辩!
更何况,杨沅所没记住的是,这几位老人家年纪都大了。
在本来的历史上,也就这两年的功夫,他们陆陆续续也就该归西了。
杨沅哪怕是真想更进一步做些什么,也需要时间培养更雄厚的班底,需要养望、需要造势。
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就这段时间,就足以耗死这些老人家。
杨沅回府,刚刚换了一袭道服,正想和鹿溪说起要和钱家结亲的事儿。
忽然,大壮就跑进来禀报,说是有四位官员造访。
杨沅一听四人名姓,便让大壮把人带去书房。
这四人,就是萧毅然、卢承泽、范成大、虞允文。
居移气,养移体。
这四位现在气度与往昔已经大不相同了。
萧毅然和卢承泽是天官衙门手握重权的官员,天下文官,四品以下,吏部一言而决。
四品以上,吏部也有重要的建议权。
而范成大,是赵璩和赵愭两代皇帝面前的顾问官、办公室秘书官。
眼看着他都要三朝元老了,虽然他不老。
虞允文呢,枢密院副承旨,枢密院制置兵马使,相当于国防部副总参谋长。
这四位联袂而来,当然耐人寻味的很。
昨日杨沅归来,甫一亮相,就是一个“炸”丢了出来,炸得宗阳宫里人仰马翻。
今儿一早,杨沅就内外上下,各种的忙碌,还没顾上这些老朋友。
如今一见面,四人也是由衷的欢喜。
他们问了问杨沅在金国的经历,听到他险之又险的归来经历,哪怕事情已经过去了,也是心惊不已。
当杨沅提到海州都统制王世隆全家之死,四人又不禁沉默了。
大宋对于这种事,早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
宇文虚中全家百余口,就是死于大宋内部的争斗。
岳飞也是。
甚至在本来历史上,后来还干出过为了取悦金人,杀了自己的宰相,取其项上人头,送给金国的事情。
这还只是三个比较有名的人物,其他有些名声不显,但是一心为大宋做事,最后反被大宋坑了的英雄豪杰,也还有许多。
如果换做平时,这几位早就愤懑不平,拍案大骂了。
只是……刚刚发生了杨沅“清君侧”的事,再骂……似乎没什么力道。
虞允文在四人之中年纪最长,因此,最后由他问起了杨沅对于今后朝政的打算。
文人说话,就不同于武将。
武将中不乏文学素养极高的人,比如辛弃疾。
但是,身为武将,性格使然,他无法像文官一样,极尽巧思地用委婉的语言,试探对方的心思。
而虞允文虽任职于枢密院,实则直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游走于“机关单位”的文职官员,这种谈话技巧就高明多了。
杨沅一听就明白了虞允文的意思。
但他不明白这四个人对于他的态度,对于大宋的立场。
而且,未来的事,他也说不准。
鹅王还生死未卜呢,所以立谁当皇帝,都还是个未知数。
他无法准确答复这些老友。
因为他负责,他不确定未来的走向,如今若贸然做出一个什么承诺,以后再食言了怎么办?
所以,虞允文既然打太极,杨沅便也打起了太极。
杨沅讲江山、讲社稷、讲黎庶、讲国内外局势,唯独对于自己未来的安排,只字不提。
在场的几人,全都是进士出身,个个做得了一手锦绣文章,对于揣文解意都很擅长。
在别人听来,全都是一篇冠冕堂皇的废话,他们听在耳中,却自有一番深刻解读。
他们明白了,便也识趣地没有再追问。
但是四人对于杨沅的态度,并没有什么改变。
于是,有些事情,杨沅通过察颜观色,便也明白了。
次日,于临安士民而言,又是话题满满的一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