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战术随心 (第2/2页)
他侧头询问身边:“张文远可有使者入营?”
“我等出营前,并未获知张将军战报。”
一名卫士百人督开口,继续说:“或许如今有使者往来,我等无从获知。”
“选两队人回应,一队人探查张文远信使,若有,则立刻回报于我。另一队持我令箭,督促张文远纠合所部以及汉胡辅兵之类,伺机参战。我不管他怎么打,我希望他能建立一场稀世功勋。”
赵基说罢又去观察鲜卑人的行军阵势,远远观察,多少能分辨出其左右翼的强弱。
同时,这也是向全军吏士展示勇气、自信的有效途径。
很快,一道根据他语气书写的令箭就制好,赵基递出印信,旋即用印完毕。
为了保证这道令箭的安全送达,赵基分出一个百骑队负责护送信使。
赵基就这样随意安排了迎敌战术,张辽从五原郡城纠合各种力量发动攻势,算是自己大营的北面拳头。
另一个拳头就是从营内向东撤离的车兵,在东边完成集结后,就会顺延黄河宽阔冰面发动冲击,构成大营南面的拳头。
而大营,要做的就是挡住鲜卑人最猛烈的攻势,消耗鲜卑人的心气、体力。
等到张辽抵达参战,就能通过释放黄烟,号令遥控车兵集群发动冲击。
而真正的杀手锏,自然是大营中的敢死兵。
双方纠缠之际,敢死兵只负责冲击,以摧毁鲜卑核心贵族所在为主。
赵基甚至不需要与军中头目商议什么,现在军队中,他不需要去游说、劝说什么人来支持、配合他。
这就是军事威望,也是嫡系部队应有的服从、配合与上下互信。
跟张绣、段煨、贾诩这些人,还需要交流一下。
甚至是许褚、张郃这些人,赵基也需要摸清楚他们的态度,才好下达命令。
军队和军队是不一样的,现在出榆林塞口作战的各军,哪怕匈奴义从部队,都不需要赵基去试探、询问刘去卑、休屠达达的态度。
而战前军事会议……赵基更是凭着经验进行布置,已经不需要与其他人讨论什么。
至于妥当不妥当,此刻赵基身边也没有类似贾诩这样的人。
随行军吏如今对赵基的判断已经有了盲从的趋势,根本不会执意赵基的判断。
哪怕跟他们自己的判断有矛盾的地方,他们也会认为是自己的经验不够,见识不足。
纵然有勇敢的人小范围提出异议,但身边同僚也会劝说他,打消他的念头。
如韩信那样坚持己见的人,终究是少数。
赵基也不奢求自己亲卫队中能涌现什么天纵之才,能有稳定领兵、稳定执行的校尉、营督,就该知足了。
现在身边涌现出太多的天才,或许并不是什么好事。
赵基见视线内鲜卑前锋已迫近十里外,就说:“全队做好撤离准备,待我去射杀敌将。”
“喏!”
军吏们高声应答,甚至没有人开口劝阻。
大司马不需要他们表达关爱、担忧的情绪,大司马怎么可能会失败?
众人应答,调转雪橇车头,朝着大营方向。
赵基也拿起强弓,对御手说:“掠敌前锋阵前而过,转向朝东北方向归营。”
担心御手理解有误,赵基用手刀做比划,御手当即会意:“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