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暂做退让 (第2/2页)
其他豪帅、宗帅哪怕是流民帅都能被袁绍收下,唯独这四个黄巾渠帅不会被袁绍收下。
孙策陷入思考,到现在这个地步,已经无所谓招纳黄巾的恶名。
曹操就是先例,谁又指责曹操的不是了?
就曹操犯下的那些事情,引黄巾降军为爪牙,反而是不痛不痒的指责。
如张纮所言,此前青州秩序混乱,豪帅、宗帅之间尚且相互争斗,根本无法拧成一股绳。
当拧成一股绳后,以后青州的主官肯定会征集豪帅清剿这些黄巾渠帅。
不剪除这些黄巾贼帅,那郡国就无法有效治理豪帅。
不然今天你的使者被黄巾贼杀了,明天你的属吏被黄巾贼杀了,鬼知道具体谁杀的?
唯有剪除这四个有名的黄巾渠帅,才能肃清郡国内的小贼,使州郡的命令能畅通无阻,下面各县也能奉令而动。
对袁绍来说,剿灭这些黄巾贼帅师出有名,能迫使豪帅出兵,完成初步统合。
然后借着战争锤炼、磨合,将棱棱角角收拾干净,贼也灭了,不听话的宗贼豪帅也给收拾了,这自然是一个听话的青州。
只要没有了各种贼寇,附属于宗贼、豪强躲避盗贼侵害的百姓,也将会生出脱离的心思,进一步扩大青州的编户规模。
袁绍不是袁术,袁绍肯定会着手恢复青州的秩序。
孙策缓缓点着头:“我明白了,这就遣使四处,邀他们同往泰山。”
这四个黄巾渠帅,也是无处可去。
曹操那里招降了青徐黄巾军不假,可招降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次是劝对方退兵,失败;第二个阶段是击败对方前锋,商议停战、招降时设伏,将青徐黄巾军的大小头目斩杀一空。
第三个阶段,才是对群龙无首的黄巾军进行迫降,即便这样,曹操依旧压制青州兵,不使其中滋生、成长出什么意见领袖。
有青徐黄巾军前车之鉴,这四个黄巾渠帅不可能投降曹操,也不可能与曹操合作。
曹操一次性,将自己在黄巾残部那里的信誉败坏光了。
未来也不存在招降的可能性,这些黄巾渠帅麾下可是有着完整的太平道士传承,有讲经人,能重新在青州兵群体中建立组织脉络。
因此,目前曹操才是与黄巾军残部不死不休的那个人。
这四个黄巾渠帅中,管承最为特殊,麾下有三千余家,位于东莱长广,这里算是东莱、北海、琅琊交界处。
虽在山中,可管承却与海贼关系亲密,曾组织海贼多次袭扰琅琊、东海。
极限动员的话,管承拥有万人规模的海贼部队。
孙策很熟悉这种海贼,吴越之地也有这种海贼。
其首领也就千余家、数百家的规模,相互联合,动员沿海渔民后,就能组织出一支规模十分可观的海贼力量。
如果能将管承拉过来,自己这里再出些人,肯定能在琅琊、东莱的海岸线上将家眷队伍抢回来。
这是一个大计划,招降四部黄巾渠帅也不会那么顺利。
人都是短视的,现在就是怀疑袁绍会剿灭他们,也会存有侥幸之心。
真等袁绍开始动手时,再游说不迟。
而这段时间里,就接管泰山,积蓄力量。
然后接应四部黄巾渠帅,救回家眷,再谈今后的归属、立场。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泰山各县此前数年里旱情、蝗灾并不严重,不影响今年春耕的情况下,可以维持孙策的军队。
至于长远的未来,就要看接下来中原的局势变化。
当手里有三万人左右的军队时,朝廷肯定也会重新拉拢他。
三万人左右的军团,足够孙策再赌一把。
不是他嗜好赌博,而是目前形势就是这样。
袁绍不肯给他青州,吕布应该会乐意给他,到时候再抢就行了。
奉朝廷诏令出兵青州,阻力应该会小一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