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劝说 (第2/2页)
宋纤其实隐讳地点出了这一点。
魏晋以来,域之见实在太严重了,你庾元规如果还局限在这方面,那么对自己和太子都不利。
「听闻清理完河东、颖川田亩,陛下还有意清查司马晋立国以来的田籍?」庾亮又问道。
「此必然也。」宋纤说道。
庾亮倒吸一口凉气。这个牵扯面可就大了,得罪的人也多了去了。
这么一搞,土人对太子的观感可能会很差啊。
庾亮凝眉苦思,一瞬间脑子里过了无数种转圜之法,唯独没有请求天子收回成命的念头一一从这一点来看,庾亮自认为忠诚于天子,倒也不是假话,他连唱反调的想法都没有。
憋到最后,只来了一句话:「陛下何急也!」
宋纤拿手指敲了敲案几,道:「开过年来,陛下就五十五岁了。正旦之日,万国来朝,天子声望臻于顶峰,此时不办,更待何时?」
庾亮苦笑了下。
携大势压人,这是天子的老手段了,可谓屡试不爽,到现在还用。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宋纤又道:「天下这么大,总有人为了仕途或家族考虑,愿意投效过来的。再者,天子又不是没给后路。人,只要有了后路,便没有了奋力一搏的想法。更何况,当今之世,谁敢行大逆不道之事?办妥了这件事,兴许也能收获不少好处,其中说不定就有将来的股肱之臣了。」
庾亮思虑良久,最后无奈地点了点头,道:「此事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袖手旁观。唉,陛下啊陛下,和光同尘不好么?」
「今上的性子,元规难道不知?」宋纤问道。
庾亮哑然。
见他不说话了,宋纤笑了笑,道:「腊月里,元规大可物色人选,但一定要慎重。」
庾亮点了点头。
不远处响起了轻盈的脚步声,二人遂不再说话。
片刻之后,婢女将茶水端了过来,一人一碗,然后退去一旁。
宋纤端起来啜饮一口,然后便放了下来,赞道:「元规这茶哪来的?」
「宋公有所不知,此乃洞庭湖之野茶,虽无甚名气,但口感清冽,回味无穷,吾实爱之。」庾亮笑道。
宋纤知道他和庾亮这种人不好比。
庾元规人长得俊美,学识渊博、气度雍容,标准的世家子。同样的,他的日常用度也是世家标准,甚至尤有过之。
遣人寻觅一些好茶过来享用,是他做得出来的事情。
「得此茶也是桩意外。」庾亮摇头笑道:「府中有老仆至荆州货殖,收了张商票。好巧不巧,
开票之人在江陵得急病死了,货物也没来得及卖出去,于是就拿茶叶来抵了。」
「元规倒是心善。」宋纤赞道。
这是实话。庾亮这种权贵,无理还要搅三分呢,更何况他占着理。
另外,宋纤也微微有些惊讶。他听说过商票这种事,多年前流行起来的,据说最初源自今上与景福公主之间的一桩逸事。后来,有人发现了开商票的好处,便效仿之。
只是没想到,这会竟然流行到荆州那边了。
当然,宋纤也知道商票只可能在小范围内流行,一般是相熟之人或有头有脸的大家族开具,半年或一年后兑付。
公允地讲,此举便利了货殖,令买卖大兴,朝廷多收了税,但纠纷也是难免的,是是非非,他看不清楚,也不太懂。
「宋公有些过誉了。」庾亮闻言轻笑,解释道:「而今但凡在坊市名列商籍的大商贾,甚少带银钱出门了。坊市可记账买卖,结束后若有短差,便需开商票,或者私下里计议偿还方式。此法通行各处,商徒纷纷叫好,毕竟当年石崇——」
宋纤听了亦笑。
堂堂荆州刺史,靠打劫商旅变成全国最富之人,这等荒唐事大概也只有司马晋才有了。
而在凉州,不过是短途买卖一一以凉州诸郡间的道途计,其实也不算短了一一就有商徒带过十几辆马车的铜钱出门,别说沙漠盗匪了,就是普通百姓看见了也要心动啊。
再者,一些有责任心的州郡官员,为了避免本地百姓无钱可用,经常私下里劝商徒不要带铜钱出境一一虽说是劝,可你敢不听?
很多买卖做不成,都是有原因的。
今上捣鼓的很多东西,初时不觉有异,甚至觉得多此一举,但十几年、二十年下来,你就慢慢看到效果了。
他在商贾这个群体中的名声是真的好。
喝完一碗茶后,眼见着天气有些阴沉,宋纤便起身告辞了。
庾亮将其送到门外,方才回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