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书库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306章 投资糖厂的想法

第306章 投资糖厂的想法

第306章 投资糖厂的想法 (第2/2页)

到川蜀首府时,陈光良一行也受到这里的最高长官刘湘的盛情接待,刘湘还特意叫上建设厅的人陪同。
  
  众人在一间饭店里,‘老牌军阀’刘湘笑呵呵的说道:“陈先生,没想到川蜀能来你这样一个大资本家,这沪市可是个出名的花花世界,这次你来川蜀居然还是带着投资糖业的想法,真是让我们都很意外啊!”
  
  陈光良回道:“我听说内江土塘在机制糖的冲击下,逐渐失去大量的川蜀市场,便有心来这边发展机制糖。当然,具体还不太清这边适不适合,有待考察。”
  
  刘湘马上说道:“肯定适合,我们内江可是‘甜城’,陈先生只管考察,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另外,这些建设厅的官员和技术员,都可以给你们带带路。”
  
  人的名,树的影。
  
  这陈光良将粤省白糖产业发展起来,让陈济棠跻身国内数一数二的地方军阀,听说海陆空都非常强大。
  
  他刘湘又何尝不想川蜀增加一家大型机械生产的白糖工厂,虽然不是官方举办,但只要第一家成功,官方便能复制第二家。
  
  这就是经验的宝贵性!
  
  陈光良马上说道:“还真需要川蜀建设厅的帮助,我们打算引进20000吨的甘蔗种子,希望由我们投资和提供技术,川蜀建设厅提供管理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共同合作,在川蜀引进最先进的甘蔗种。”
  
  川蜀的天气,和沪市的天气比较接近,所以这次的甘蔗种也是从沪市进。
  
  刘湘大大咧咧的说道:“好事啊好事,你们又出钱又出技术的;当然了,技术我们也有,我们建设厅和农学院都有技术人员提供,资金也有有一些的,可以合伙建农场嘛,不能让陈先生一个人承担,毕竟这是川蜀人的福音。”
  
  陈光良马上答应,实际上徐才进虽然也是甘蔗专家,但他现在实际上沪市建设厅的官员,此次陪同陈光良考察,已经是‘违规’,好在陈光良的面子够大。但徐才进绝不可能留在川蜀,所以种植甘蔗的农场,还是要有川蜀方面提供。
  
  他的目的是——将优良品种引进川蜀,今年4月份就得全部种下去。
  
  至于陈光良投资糖厂,他绝对不会今年就准备投资生产的,而是打算慢悠悠的,争取明年上半年机器到川蜀,下半年才开始,正好抗战开始。
  
  太早的话,陈光良也担心军阀和地方势力的干扰。
  
  当天,陈光良和刘湘还是相处的很愉快的,这些地方军阀也视陈光良为‘座上宾’。
  
  NJ市,有一条‘沱江’穿过,这是办制糖厂最好的条件。
  
  本身NJ市的大大小小榨糖厂,基本也在沱江的两岸,这样有利于运输甘蔗。
  
  陈光良在内江考察时,身边跟着一大批人,包括川蜀建设厅的人,倒也没有什么麻烦。
  
  他还带着人,参观了一家‘土糖’工厂,工厂主老板也是个老实的汉子,丝毫看不出是商人。
  
  “老哥,这内江有多少家制糖的作坊?”
  
  工厂老板吴文辉憨厚的说道:“怕是得有一两千家,但规模都不大,和我这个差不多。不过陈先生你别小看我们这样的榨糖厂,实际上一些有机械的工厂,都从我们这里购入糖清呢!”
  
  那就是有点机械参与其中,土塘厂可以前期用原始的‘压榨方式’来榨糖汁,然后再将这个糖汁卖给更大的工厂。
  
  事实上,内江糖厂的现代化设备参与度并不高。
  
  陈光良就思考,假设他开一家现代化榨糖厂和酒精厂,意味着在1945年前,整个大后方也就他的规模最大。
  
  很简单,一旦开战,沿海的设备很难拉到川蜀,走边缅公路不太可能拉大型榨糖设备。前世一家日榨7000公斤机制糖(7吨)、500加仑的酒精的工厂,已经是南鲸政府战时投资最大的工厂了。
  
  所以说,一旦他投资大型制糖厂和酒精厂,那简直不再可能被复制。
  
  “内江的甘蔗种植,大概有多少亩?”
  
  一名建设厅官员说道:“怕是得有30多万亩,总产量在18亿斤(90万吨左右),占全县土地的70%;另外,资中、简阳和资阳等在沱江西岸30华里以内的地区,甘蔗种植面积同达总土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这是好事啊,说明这个地区本身就在种植甘蔗,而且原材料非常的丰富。
  
  当然,这边的甘蔗品质榨糖率不高,产量不大,这也是一个弱势。
  
  正因为如此,这次陈光良准备购入2万斤的甘蔗,让内江实验种植,提高原材料。
  
  “老哥,这内江有没有投资超过100万的制糖厂?”
  
  “陈先生您说笑了,别说100万,就是50万的制糖厂也找不到,都是些小工厂。100万的制糖厂,整个川蜀也找不出一家,我们都是土塘制法。不过这几年土塘的日子难过,粤糖和洋塘联合冲击内江制糖,走向了下降时期,外糖的销售量占据了川蜀的一半还要多。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内江的蔗糖业缩小,糖价低落,糖业停滞,金融混乱,小资本家倒闭。”
  
  还挺有见识的。
  
  “老哥,那我问你,如果我在内江招股,吸引资金,顾虑你这样的小工厂主加入进来,我们一起投资一家现代化机械的榨糖厂你个人是否愿意?”
  
  他突然想到,沪市资本家比较擅长的一个事情——招股,他的本意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为了华夏抗日的实业而奔波。
  
  小工厂老板惊讶的看着陈光良,试探性的问道:“您是?”
  
  这时候,有建设厅的官员介绍起来:“这位陈先生是华夏现代化白糖产业的奠基人,粤省的机制糖,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他不仅懂甘蔗的品质,而且也非常精通现代化榨糖厂的承办。”
  
  小工厂老板震惊起来,原来真是个大人物。
  
  随后,他说道:“愿意是愿意入股,只是这样一来,我们传统榨糖厂岂不是一点没有生产的机会了?”
  
  陈光良笑道:“没那么夸张,我办机制糖厂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来白糖的冲击,土糖制作依旧有市场。”
  
  “这样的话,得投资多少?”
  
  “酒精厂和制糖厂一起办的话,预计得500万吧,而且只是日榨甘蔗500吨的工厂。”
  
  时至今日,制糖设备的价格已经上涨不少,原来日榨1000吨的设备,已经从70万美金涨回110万美金。
  
  这样的工厂,陈光良也办不起了。
  
  不过日榨500吨甘蔗的工厂,相当于日产机制糖70吨左右,这也是前世川蜀在抗战期间,最大榨糖厂的10倍左右。
  
  在内江招股集资,只是个象征性的意思,有人加入进来,估计也不会有多少资本。但这样一来,这些加入进来的股东,就能帮助这家工厂立足下来。
  
  接下来的数天日子,陈光良等人在内江详细的考察,甚至还去了隔壁的资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