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北疆第二代甲胄 (第2/2页)
作为北疆的发家之地,老金州人向来殷实。
六镇的中高层将领多是老金州出身,家中牛羊成群、田亩连片,还有征战掠夺来的财宝。
可新移民却是一无所有,急需工作岗位。
虽然大都护府会借给他们牛羊、鼓励垦荒,还许诺十年免租税,但头两年的生活依旧艰难。
好在纺织行、军械行、造纸厂、陶瓷厂、砖瓦厂、玻璃厂、河西商队处处都缺人手,有的是谋生机会。
李骁将这三万户百姓迁来金州,本就不是只为了种地放牧,主要是为了填补金州劳动力缺口。
“属下晓得。”李东昆重重点头说道。
“会优先挑选那些家中无业、且负担大的女子入行。”
他早就不是那个混子了,很是清楚河西商行对北疆来说意味着什么。
能赚多少钱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调节经济,解决一些大都护府顾及不到的问题。
就例如,北疆八州百姓所需要的粮食、物资等等,很多都是通过河西商行的售卖得来。
更甚至,北疆军的很多战利品,也是先售卖给河西商行,然后又运回北疆的。
随军商贩没有,这是随军国企。
所以,河西商行便需要一直数量庞大的商队运送货物。
这就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补充。
“北疆对棉布、棉衣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
李骁话锋一转,语气沉了几分:“河西纺织行产能不足,那便在大漠再建几座纺织行。”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连绵的雪地,沉声道:“相比于金州,大漠更有优势。”
纺织所需的棉花,几乎全来自高昌和大漠。
前两年大漠不稳,李骁只能把产业重心全放在金州。
如今北疆对大漠的控制力日渐稳固,是时候将产业外移了。
金州更适合成为政治中心,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并不适合发展经济。
而且经济产业自古以来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大漠盛产棉花,那便纺织棉布。
金州盛产羊毛,那便纺织羊毛呢。
后世的一件羊毛呢价格,远远高于一件普通棉衣。
但如今不同,金州羊毛和大漠的棉花一样多,所以羊毛呢的价格也很低,普通百姓也穿的起。
“纺织用的棉花多产自高昌和大漠,在当地建厂,制成成衣再运回来,能省下大半运费和时间。”
李骁算道:“况且,这次又有三个万户百姓迁去大漠,那些女人除了种地,正好可以进纺织行干活,也算给大漠新移民添条增收的路子。”
李东昆连忙点头:“大都护英明。”
“属下这就去安排,先派人去大漠勘察选址,选几个棉花产量高、交通便利的地方动工。”
“嗯。”
李骁应了一声,目光又落回纺纱机上:“新招的女工要好好培训,工钱按熟练程度分级,干得好多给奖励。”
他知道,北疆的根基不仅在铁骑,更在这些纺纱机织出的棉布里,在百姓手里攥着的铜钱里。
只有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才能让人心真正留在北疆。
随后,李骁迈步走进隔壁的织布厂房。
这里的景象更为壮观,上百台织布机整齐排列,女工们站在机前,手脚配合默契,木梭在经线间飞快穿梭,转眼就织出一尺尺厚实的棉布。
刚织好的棉布被卷成大卷,由专人运到另一座厂房,那里是染色区。
明黄、赤红、黑灰等各色染料在大缸里泛着光泽,工匠们正将棉布浸入染缸,搅拌、晾晒,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分工格外明确。
最后,李骁来到一座戒备森严的特殊厂房。
与普通厂房不同,这里看不到喧嚣的人群,只有一队武卫军手持长枪,沿着围墙日夜巡视。
只因这座厂房里制作的,是北疆的军装甲胄。
地上码放着一堆堆规格一致的铁片,边缘光滑,弧度均匀,都是由汤谷炼铁基地锻造而成。
借助水力锻打装置,不仅大大提高了锻造效率,甲片的硬度和韧性也远超手工打造。
这些成品铁片被运到河西堡后,会由专业女工用坚韧的丝线缝制成甲胄。
“大都护请看,这便是我们大批量制作出的甲胄。”
李东昆从架子上取下一件黄底红边的甲胄,捧着递到李骁面前。
其实李骁早就熟知甲胄的样式和质量。
毕竟这种关乎六镇将士安危的大事,必须经他亲自审核后才能批量制作。
眼前的成品,与当初审核的样品几乎别无二致。
但与北疆军如今的制式棉甲相比,新式甲胄的差别就十分明显了。
准确来说,新式甲胄是布面甲,而非原来的棉甲。
北疆的棉甲,是在厚实的棉袄里缝入一层甲片,严格来讲应称为复合棉甲。
当初如此设计,主要是为了适应北疆严寒的环境。
将士们穿着棉袄夹着甲片,既能抵御刀枪,又能抵御风寒,可谓一举两得。
可随着北疆军的战线向南推进,将中原作为日后重点攻略的目标,棉甲的缺陷便暴露无遗。
怕热!
去年的焉支山之战中,北疆骑兵穿着厚重的棉甲与西夏军队交战。
正值六七月份,骄阳似火,将士们在烈日下闷得喘不过气,不少人因中暑倒下,造成了不少的非战斗减员。
所以,李骁推出了北疆第二代甲胄。
布面甲!
这布面甲的构造也很简单,由两层棉布夹着一层铁片,中间不再填充棉花。
这种甲胄透气性极佳,能轻松适应酷热的作战环境。
若是遇上寒冷天气,只需在里面套上一层棉衣,便能抵御风寒,更换起来十分方便,远比棉甲更适合北疆日后多变的作战环境。
不过这般设计也有弊端,成本增加了。
想当初金州贫瘠,人力物力都捉襟见肘,为了省事省钱,一件棉甲便要兼顾保暖与防护。
于是便出现了内外两层棉布夹着棉花和甲片的‘复合棉甲’。
可换成布面甲配棉袄的组合,就需要一层棉花、一层甲片,再加上四层棉布。
单是多出来的两层棉布,在当年的金州就是难以负担的开销,所以李骁只能选择复合棉甲。
但现在不一样了,北疆日渐富裕,多费两层棉布、多制作一件衣服根本不算什么。
“哐啷”一声,李骁将布面甲提在手中。
相比于厚重的棉甲,这布面甲只有十几斤重,拿在手里轻便灵活,能适应多种环境作战。
要知道,清朝中期全面淘汰布面甲改用棉甲,是因为火器发展让布面甲的防护作用荡然无存。
而棉甲里的棉花能分散枪弹力道,防护效果更胜一筹。
可北疆的情况却截然相反,李骁还没打算过早开启火枪副本,毕竟早期火枪的性能远不如弓弩可靠。
当然,他也在准备暗中组建火枪研发团队,只待技术成熟便可逐步装备军队。
“把全套的布面甲拿出来,去外面试试效果。”李骁吩咐道。
北疆的布面甲仿照明军样式打造,由身甲、裙甲、臂甲、护膊、护颈、缨盔六个部分组成,兼具灵活性与防护力,堪称棉甲的升级版。
很快,一名武卫军士兵穿戴好新式甲胄。
黄底红边的甲身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第一批新甲本就是为武卫军准备的。
士兵翻身上马,在空地上策马驰骋,挥刀劈砍、俯身闪避,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丝毫不见滞涩。
“怎么样?”李骁扬声问道。
“回大都护,轻便得很,比穿棉甲利索多了!”士兵在马上抚胸,声音里满是惊喜。
“挥刀时胳膊不卡了,俯身也不坠得慌,透气性更是没的说,刚穿上的时候虽然冷飕飕的,现在活动开了,身上也就热了。”
李骁看着士兵在马背上灵活穿梭的身影,满意地点点头。
这布面甲不仅解决了酷热环境作战的难题,还兼顾了寒冷天气的适用性,多花的两层棉布钱,花得值。
而就在李骁巡视完这些工厂,正准备回府时,一名武卫军亲兵忽然急匆匆地跑来。
“大都护,高昌急报!”亲兵沉声说道。
这名武卫军是李骁身边专门对接锦衣卫的亲信,毕竟张石头要掌管全局,不可能时刻随侍左右。
这封情报,正是锦衣卫潜伏在高昌的探子加急传来的。
“拿来。”
李骁接过蜡丸,拇指轻轻一捏,蜡壳应声碎裂,露出里面卷成细条的纸条。
展开一看,上面只有简单的一行字:高昌政变,库迪那颜收买禁卫军副统领谟措乌拔,于腾格里节设下埋伏,斩杀阿尔库斯,还政于契俾多。
目前,哈密力城内正在清洗阿尔库斯余党。
看到这行字,李骁的眉头微微挑了一下,神情里闪过一丝惊讶,但心底却是平静无波。
对于阿尔库斯与契俾多的争斗,无论谁输谁赢,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唯一让他意外的是,契俾多这一方赢得竟如此之快。
“阿尔库斯真是个废物。”
李骁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嘲讽,“竟然被一群乌合之众算计死了。”
他暗暗摇头,一点也不为这个便宜老丈人感到可惜。
虽说这两年来,阿尔库斯对他始终恭敬有加,贡品从未断过,但在北疆利益面前,任何挡路者都该死。
“大都护,高昌那边……”李东昆在一旁小心翼翼地问道,毕竟阿尔库斯是李骁的岳丈,这突如其来的政变,难免会影响北疆的布局。
“无妨。”李骁抬手打断他,语气平静得像在说一件寻常事。
“无论他们谁输谁赢,最终赢的只会是我北疆。”
“况且,冬天过去了,我北疆大军也该动一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