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此灭国之战泼天之功!萧和:任曹贼千变万化,吾只简单粗暴破之! (第2/2页)
楚军兵不血刃连战五城,兵锋已是杀入陈留郡境内,直插魏国心腹之地。
…
是日,宁陵城魏军弃营。
六万楚军主力陆续下船,进驻了这座魏军所留的弃营。
而就在两日前,黄忠所统前军,过此弃营不入,已继续北上追击魏军。
弃营内。
刘备策马徐行巡视营盘。
“大王,咱们从睢阳一路追到这宁陵,沿途随处可见魏军遗留下的军械辎重。”
“这分明是魏军仓皇北撤,军心不稳,士卒逃亡的迹象啊。”
“俺觉着,曹贼性命垂危多半是真的了。”
“依俺之见,咱不能再这么步步为营追击了,赶紧去跟黄汉升会合,合兵十万穷追猛打,绝不能令魏军撤回陈留。”
“陈留可是天下坚城,倘若魏军据城坚守不战,那咱们的形势就被动了。”
“魏军好歹有十四万,若是坚守陈留不出,咱们想要破之可不是易事。”
张飞紧跟在后边,口中是碎碎念个不停。
“求战心切”四个字,都写在了脸上。
刘备放慢了马速,沉吟不语。
显然根据现有情报来看,曹操哪怕不是性命垂危,至少也是受伤不轻。
既如此,不趁势穷追猛打,打崩了这十四万魏军主力,岂非错失良机?
正当这时,一骑信使飞奔而来。
“启禀大王,黄将军有军情呈报。”
“魏军于滑亭渡停止北撤,开始深沟高垒,摆出固守之势。”
“从陈留方向有大批船只,顺睢水南下进抵滑亭渡,黄将军判断魏军主力将走水路一口气撤回陈留,却留数万兵马坚守滑亭断后,阻挡我军追击。”
“黄将军请示,是否即刻对滑亭魏营发动进攻,以免错失战机,令魏军全身而退。”
听得这战报,张飞更是急到抓耳挠腮。
刘备战意也被激起,回头看向了萧和陆逊征询意见。
“大王,臣以为,魏军确实已军心涣散,士卒大批逃亡。”
“臣以为,机不可失,大王当速令黄老将军急攻滑亭!”
陆逊慨然进言,语气斩钉截铁。
刘备精神一振,目光忙看向陆逊,问道:
“伯言,你何以如此笃定?”
陆逊一指脚下,别有意味笑道:
“臣就凭魏军留下这军灶!”
军灶?
刘备眼神茫然,未能听出言外之意。
“臣每过一座魏军弃营,就曾数过营中所留军灶,发现其军灶在不断减少。”
“军灶减少,意味着所煮饭食减少,则代表着魏军士卒减少。”
“以常理来判断,则意味着魏军必定在大量逃亡。”
刘备的目光落在了脚下,喜道:
“既是如此,那便能证实魏军在大批逃亡,必军心已乱,我军可趁势猛攻滑亭?”
话音方落。
赵云却上前一步,说道:
“云略读过史书,曾记得当年庞涓与孙膑交战,孙膑曾用这减灶之法,令庞涓误以为其军逃亡,军心已乱,故而穷追猛打。”
“如此一来,庞涓反倒中了孙膑之计,为其大败。”
“倘若曹贼用的也是此计,以减灶令误导我军,以为他士卒逃亡,军心已乱,诱使我军大举追击呢?”
刘备蓦然也想起这桩典故,不由重新警觉起来。
陆逊却似早有所料,遂是一笑:
“子龙将军所言,正中曹贼下怀。”
“以曹贼之奸诈,程昱贾诩之智计,必能推算出,我们会想到这减灶之计。”
“我们既想到这减灶之计,必然就会心存忌惮,以为魏军乃是仿效孙膑,自然就不敢穷追猛打。”
“这正是曹贼想要的效果。”
说罢,陆逊深吸一口气,一脸自信道:
“故臣以为,曹操乃是有意减灶,以令我军以孙膑破庞涓之减灶计为鉴,不敢穷追猛攻。”
“魏军实则定已军心涣散,士卒大批逃亡,现下正急着于滑亭渡登船,以在彻底暴露虚实前,一口气逃回陈留。”
“大王,臣以为当令汉升老将军急攻滑亭,以免错失大破魏军之良机!”
刘备恍然省悟,目光忙看向萧和:
“伯温,伯言之判断,你以为如何?”
萧和却神色平静依旧,却问道:
“伯言,那我就问你一句,倘若曹贼预判了你的预判,又当如何是好?”
陆逊一愣。
刘备本已明朗眼神,再度迷茫起来。
张飞则挠着脑壳,嚷嚷抱怨道:
“伯言啊,伯温啊,你们到底是啥意思,什么减灶之计,什么预判了你的预判,俺都给你们绕糊涂了。”
“俺就想知道,魏军到底有没有大批逃亡,军心有没有瓦解,咱们到底能不能穷追猛打?”
萧和一笑,不紧不慢道:
“其实咱们也不必去数什么军灶,不管是增灶也好,还是减灶也罢,都是能作假的,证明不了什么。”
说罢,萧和收起笑意,向刘备一拱手:
“大王,臣以为大王可下令,命黄汉升于明晨时分,率部对滑亭魏营发动猛攻。”
“我主力则不作逗留,星夜兼程赶路,直奔滑亭,应该能于明晨时分赶到。”
“到时若曹贼有诈,必会以重兵伏击我前军,我们主力及时赶到,正好内外夹击破之。”
“若魏军当真军心已乱,那我们就合兵一处,照样一举破之。”
“咱们别管他有诈还是无诈,也别管什么减灶还是增灶,任他千变万化,咱们只管以这简单粗暴一计破之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