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就问干不干 (第1/2页)
第二天机电专家们和一起去过东瀛的商州机械厂技师会合,开始研究血红分离SOD酶的各种设备制作。
生物工程专家则从旁边的屠宰场收集血液做化验分析。
让卫东去北较场工业园区办公室,把丁海峰他们几个听得难以置信。
目前所谓的工业园区,就一座卫生巾厂+正在建设的厂房+原本剩下的玻璃厂,外加自由市场和在建的三栋集资楼。
还有这栋临时“违建”的办公室二层小楼。
连小河对岸的食品厂都不属于这边。
让卫东一来,指着挂在园区办公室墙上的区域等位线地图,就说要划出大概十万平米地块,展开成三十个小方块街区建设!
他们全都有种这、这是什么,要划河而治,独立成市的规模了吗?
商州市城区当前占地也就八九十万方,这还是过去几百年繁荣建设后的成果。
十万方已经是好多小县城都没有的规模。
几个月不见,让老板你这是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在说胡话吗?
可只要跟体制沾边的,又都知道昨天傍晚让卫东刚抵达商州,就立刻去跟老领导汇报工作。
好多部门都证明相谈甚欢,最后还是老领导送到楼门口,叮咛嘱咐的样子,让好多伸长脖子的家伙都羡慕八卦。
于是这北较场工业园区,愈发成为好多人在试图申请加入的火箭兵团。
让卫东这时候反而不把照片集拿出来传递,免得各位迷花眼,更容易对这个丰厚未来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只简单的划分:“之前我跟老丁沿着这条沿江老路考察过,那么最后就是以自由市场、我们脚下的桥边为起点,沿江这边大概五百米,包含卫生巾厂、玻璃厂、新厂区、街对面的集资楼区域,一直延展过去的两百米宽左右街区,规划好商业中心、住宅楼、厂区分布,学校,医院……”
这几位包括丁海峰在内,都绝对是老太太摸电门,震麻了。
这哪里还是工业园区,又哪里只是个试验性质的管委会。
明明就是座五脏俱全的新城。
在场各位接下来都起码应该是区长、局长之类的身份?
而且这开发新城的资金岂不是一笔巨大的肥肉……
等等,从来没听说有这种财政拨款。
钱从哪里来?
其实在让卫东这里,他又占了开天眼的好处,知道商州后来的城市发展,尤其是三峡库区建设、城镇化建设,一茬茬新区就应该沿着这块区域变得繁华。
没错,恰恰就是坐在涛声依旧的江边小宅。
想着兴建新城区,让卫东才猛然想起了库区移民这件大事。
无论自己怎么带动改变,这三峡大坝的建设总会坚定不移的出现吧。
唯有利用三峡的狭窄修建了拦江大坝,才有能力控制住长江洪水,保证中下游地区的安全。
别提超级大坝带来的发电能源,就凭中下游地区生死攸关的几次洪灾,都让这座大坝排除万难都得实现。
可只要高峡出平湖,这一带的江面必然上涨百米,然后沿江不少城市布局就得变化。
整个三峡之上的江边城镇,都将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工程中做调整迁徙。
实际上从五六十年代起,这些沿江区域一直都有相关部门在做移民试点。
拦江大坝本身的技术问题都没有牵涉到百万移民问题棘手。
让卫东当然记得商州后来改造后的新区,就是沿着北较场这石桥边的“T”字路口展开。
一头过桥进市区,一头沿江走新区,唯有竖着沿小河,就是回老家县城的乡下方向。
让卫东昨晚只要想起这场巨大的变迁。
立刻毫不犹豫的选择先在沿江新城方向建档,开始这张新地图。
原因就是这边能尽可能提供给搬迁范围最大的库区移民。
自身七八百万人口的商州市,在这场巨大迁徙中有超过百万人搬离被淹没的城镇村落。
除了大部分由商州的几个县来吸纳扩充。
其中还是有几十万人背井离乡,由全国各省来分担压力。
在家底儿本就比较薄的时代,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做法。
却带来了好多家庭从此背井离乡,再也没回来过的生离死别。
这跟读书到大城市、外出打工去沿海,这类主动寻求人生变化不同,被迫远离的往往都是故土观念极为强烈的农民。
对国家是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对移民就很现实了。
让卫东反正知道从齐鲁到江浙都有成建制搬迁过去的案例,一辈子到老到死都在念叨想回到家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