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不同人眼里看到的硬菜都不一样 (第2/2页)
自古高回报就伴随高风险。
沈翠月理解的两层含义更残酷:“所以才让他去啊,如果他忠心,这事儿他能给我们搞出好处,一旦坏事儿,那也就是个官字口的餐厅,他贪这关系那就迟早死在里面。”
所以说这江湖啊,才是最凶险直白的学校。
江湖妹一点幻觉都没有。
她跟让卫东都不喜欢沾官家的事,可又避不开得倚仗。
正好把野心勃勃的吴生云丢过去。
他能成是他的能耐,反正就算砸锅也是他自己背。
关键这条线才是让卫东他们跟其他生意没关联,也不怕被抢夺的锦上花。
因为认的都是让卫东。
市里面当然也不是挣免费劳力,说那个玉米生物工程的事儿已经跟有关部门咨询了,但得等回应。
所以让卫东就带了这金童玉女和老秦去跟市里烹饪技术培训站对接。
约的地方在码头附近,所以沈老三还戴上口罩。
老秦长期在兵站系统其实不咋跟地方接触,但听说过这个培训站:“好吃街附近有个老字号餐厅记得就是他们培训出来的,味道确实不错。”
副驾驶的江湖妹悄悄皱紧眉,官面儿的事她肯定都不知,但码头附近藏了个烹饪技术培训站,她怎么会没印象?
结果让卫东在车站接到了饮食公司干部,寒暄着指路转进两座大楼之间小巷,很不起眼的角落烟熏火燎的牌子都没铁笼门!
停车进去才看见里面挂了块油腻腻的培训站牌子,让卫东恍惚都想到了少林寺的中华厨艺学校。
沈翠月却退出去再看看街面:“这不是江州饭店的后厨吗?”
没错,这里堪称是民国时期留下最好的几栋建筑,就类似于沪海外滩那排老式银行大厦,非常气派宏伟。
只是没外滩那开阔地盘,所以这里都是朝着瘦高型修建。
十来层的大楼已经算是鹤立鸡群,更何况还是民国时期修建。
饮食公司干部傲然:“这是抗战时期的中国银行大楼,旁边那栋是盐业银行大楼,五几年改制成了江州饭店的南楼东楼,也是所有江州饮食业的集中荟萃地。”
的确,如果说皇后餐厅是沈老三她家二大爷一直拉扯着的原班人马,独门独派,这里就是公私合营改制的时候,把江州所有名师大厨全都一网打尽!
作为税务大院的老保安,让卫东肯定知道能拿到官方资源肯定可以风生水起。
不然尤启立为什么各种挑事儿希望在全国出名呢。
可只有真正拿到了,才知道有多丰厚。
怪不得有很多人孜孜以求的都是研究怎么走这条迎合路线。
就是正所谓货与帝王家,厨子这种手艺人在前些年根本不允许私人开饭馆做买卖的时候,只能在官家的饮食公司,不然在单位食堂暴殄天物吗?
沈翠月都悄悄给让卫东竖大拇指,表示这里的档次比皇后餐厅还高!
可让卫东已经看出点端倪了。
这里是研究用茶香和樟木香熏制樟茶鸭,形如绣球的秘制鱼翅,干鱿鱼加菠菜心,做得汤清澈,鱼透明的玻璃鱿鱼,还有扑克锅贴、蝴蝶竹荪、干烧岩鲤、孔雀开屏这类艺术品菜肴的罗汉堂。
皇后餐厅好歹还在二大爷拉扯下,保持了能够商业开餐厅营业的水平。
这里已经成了国营单位养着,醉心于钻研菜品不问销售的象牙塔。
高手们穷尽一天的功夫也就做几道菜,除了能伺候几桌晚宴根本没精力忙碌翻台。
不翻台做什么餐饮啊。
首先从规模价位上就没打算服务大众。
这跟让卫东在香山厂看到的单反相机有什么区别。
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好,而是只能服务几个人的绝技藏在深闺,这玩意儿没了行政补贴毫无生命力。
放到富人众多的三四十年,用来专做高端市场可能没问题,现在是到处都穷得要命,还要这些花架子作甚。
让卫东反而觉得一股脑送平京去最好,反正那边啥都走地道,吃得再精细也没人知道。
于是这货都没兴趣试菜,看了那些五花八门的菜谱:“首先是请流金相馆的师傅,专门来给这些高档菜品拍成艺术照,无论是评奖还是领导品尝,起码看一眼就知道是什么,别搞这么花里胡哨的取名,尤其孔雀开屏这种都不知道是什么。”
有位师傅脸都黑了。
让卫东不吃就手长啥都敢管:“其次愿意去平京的可以报名,肯定是高薪,有出差补贴,轮番去几个月又回来公司研究新菜品、放松休息,工资暂定……五百到一千吧。”
黑脸的师傅脸色又马上变红,想去!
这种饮食公司的日常生意肯定亏损,谁都想去更兴旺的地方。
吴生云却默默的眯眼。